武都民艺
  来源:中国艺术报

  紫泥文创

  武都封泥,是两汉皇帝用作封诏行文的特供之泥,封泥上的印文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目前已经成为武都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创项目之一。武都紫泥砚,采用最新水晶胶工艺,内为含紫泥的合成材料,外层为人造水晶,典雅大方、美观实用。武都紫泥泥皮画也叫紫泥壁画,是在紫泥皮上按传统手工技法制作的绘画,其工艺是将武都紫泥筛细后拌一定比例的棉絮、麻绳、麦秆、麦壳皮、头发等辅助材料,经过加水充分搅拌后,用灰刀分不同层次附着在硬质板材上,到一定厚度后再经抹平、晾干、起稿、勾线、填彩、润色、做旧、破边、加固等程序制作而成。

  高山戏

  又名“高山剧”“演故事”“走过场”等,1959年定名为“高山戏”,主要分布于鱼龙、隆兴、佛崖、甘泉等乡镇。近年来,在中国文联的帮扶下,高山戏的演出、研究和交流活动异常活跃,每年演出一百多场。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专家赞誉为“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高山戏演出程式有议事、出灯、过关、圆庄、上庙、走印、踩台、灯官说灯、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11项。代表性的剧目有《武松打虎》《李逵探母》《康熙拜师》等,以及一部分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儿嫌娘丑》《王祥卧冰》《麻女子顶亲》等,更多的则是取材于民间生活的《三怕妻》《两亲家打架》《三女不孝》《讨债》等,近年来创作的剧目有《开锁记》《挡车》《人老心红》《特殊党费》《米仓魂》《青橄榄紫橄榄》等。

  布艺贴画

  锦带是武都坪垭一带藏族妇女用以束腰、扎靴、拢发乃至点缀服饰的花带,艳丽多彩、图案优美。武都传统的锦带编织一般用胡麻、羊毛、棉花等捻成线,染成五色或十色彩线后用手工编织,现代也用七彩真丝、尼龙线、腈纶线、膨体纱、金银线等材料混合编织。锦带用于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典活动时,其色彩、图案、宽窄、长短会因为活动内容而有所不同。武都区文联组织了多次织锦技能传承培训,作为重点传承区域的武都坪垭,掌握这项技能的妇女逐渐增多。

  布贴画也被称为宫廷补绣、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拨花。武都布贴画利用武都传统纺织工艺制作的布料在底布上拼出各种图案,再经过粘贴、刺绣等方式进行固定和细致加工,最终呈现出色彩丰富、线条明朗、具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其应用广泛,如在武都传统荷包、衣裙等饰品上都有它的踪迹,其工艺手法多样,发展前景可观。

  民间剪纸

  武都民间剪纸既与纯朴、稚拙的北方剪纸一脉相承,也兼备南方剪纸精巧细致的特点,在粗犷中有天真,于精细处见匠心,浑厚者茁壮有力,玲珑者秀美雅致,题材内容多为当地百姓日常和文化生活。在刻画艺术形象上,通过镂空形成色、白对比和物体的连接来刻画形象。武都民间剪纸用途广泛,如作刺绣花样、节日窗花、傩祭“花花纸”、丧葬“引魂幡”以及灯彩装饰等,最常见的是窗花和灯彩装饰。

  武都雕刻

  武都木雕主要以武都区高山盛产的小叶黄杨为主要材料。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相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古朴美观、别具特色,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武都木雕艺人又将青田石雕镂空、圆雕、俏色等技法和传统木雕技艺相结合,创作出写实写意兼备、大气之中不失精妙、自成一格的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