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激发基层文艺创作活力
——宁波市文联关于推进文艺创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杨劲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杨劲
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核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从这个意义来说,是否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能否引领他们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检验文联工作成效的“硬道理”。宁波市文联作为一家副省级城市文联,处在文联纵向体系的关键衔接点,在文艺创作生产上,要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进文艺创作出精品、攀高峰,增强创作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面向市级文艺家协会、区(县、市)文联以及更广大的镇乡(街道)文联,履行职责、深化改革,下沉重心、精准施策,立足“两个优势”,从三个维度大力推进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

  聚焦精品创作,抓重点、强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不断扩大高质量文艺作品供给”。深化文联改革以来,我们遵循文艺创作规律,进一步加大创作扶持力度和组织化程度,以年度文艺创作重点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全程跟进。我们引导文艺工作者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价值观,将重点项目的创作方向瞄准新时代新征程,瞄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瞄准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注重从宏大的时代主题中探寻文艺表达的小切口,着重在现实题材创作上求突破、出精品。近些年,先后确定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党章守护者张人亚、打造港口“硬核力量”、共同富裕示范等一批重大题材,组织开展多文艺门类的定向创作。从项目评审开始持续得到专家指导,有些基层艺术家因为有成功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良好合作,连续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为提高扶持经费的使用效率,我们除了及时跟踪重点项目创作进展,定期对项目完成度以及刊发、展演、获奖情况进行回顾梳理之外,还注重与市文化精品工程和省级以上艺术基金项目的对接,选择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多方扶持下的几度创作,不断挖掘提升作品艺术水准。

  立足队伍建设,育人才、建梯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近年来,我们把培育文艺名家,建设梯次合理、后备充足的文艺人才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创作成就,我们每年遴选一批成绩突出的文艺工作者,有计划地在央视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实施青年文艺之星工程,对近4届评选产生的72名青年文艺骨干,在扶持、培训、采风、推介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目前已有近一半成员入选各市级文艺家协会主席团,成为创作的中坚力量。实施青年后备人才“春蕾”计划,面向市级以下青年会员,每年遴选培养20名左右,已形成近百人规模的创作人才后备力量。在民营艺术馆、艺术培训机构、影视产业机构等新文艺群体集聚领域,成立了副省级城市首个“文艺两新”联盟,将他们平等纳入各类扶持政策范围,充分挖掘他们的创作潜力。

  优化创作生态,搭平台、促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们多措并举,紧紧围绕文艺创作各个环节,广泛搭建平台。在安排文艺工作者赴革命老区、援建地区定向采风的基础上,重点是结合近两年开展的基层文化礼堂结对工程,推动文艺工作者在定期定点服务基层的同时,深入生产生活采风,开掘创作源泉,激发创作灵感。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文艺资源,全国综合材料双年展、小金钟、小荷风采、沙孟海杯等活动落地宁波,特别是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3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推动我市成为综合材料绘画创作重镇,形成了近百人的创作队伍,2019年在该画种上取得中国美术奖零的突破。加强文艺评论家协会建设,搭建《宁波文艺评论》刊物平台,重点对本土文艺创作开展针砭与研究,每年的宁波文学周都安排5场以上的作品研讨会或点评会。同时,我们还引进各艺术门类的高研班,邀请授课老师“搭便车”向全市更多的文艺工作者“面授机宜”,今年实施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艺术品创作项目,创排的舞剧《东方大港》、姚剧《乡村心事》等作品都是这样的成果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