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融古化今?
栏目:钟鼓楼
作者:黄西蒙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公布后,已有不少人对不同试卷的题目进行点评。语文老师从专业角度来分析,普通网友则从个人喜好、难易程度等角度来讨论,至于哪个题目最有趣、最好写,显然并无统一答案。但从一些作文题目来观察高考作文命题的特征与变化,也是个有趣的视角,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很多人认为这个题目很难,首先是因为它是个材料作文,而非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这个材料出自《红楼梦》的一个情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对这个故事应该不陌生,但对大多数高考生来说,这个故事的知名度,远不如曾经被选入课本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和“宝玉挨打”在普通读者中的知名度,也不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等情节。因此,考生想完全凭借阅读积累、而不仔细读材料就下笔,恐怕也不太现实。这就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很多考生只能临场细读材料,揣摩其中的内涵。

  再者,即便考生熟悉这个材料里的情节,也未必能搞明白命题人的意图,很容易在写作中跑题、偏题。考卷上是有这样的明确要求:“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这段话的表层意思,就是《红楼中》的人物结合具体情境来创作,有原创者,有化用者。但是,如果要写一篇作文,显然不能止步于“就事论事”的层次,还要结合其他方面来综合论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考生的联想能力和综合分析水平,其难度确实不小。

  但是,高考作文本身就具有一定选拔人才的功能,最好的题目,应该是让人人都有话说,但不同人表达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既保证考题的公允,又能有筛选的作用。这样的考题,对于考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与人文思维悟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想靠“临阵磨枪”,或者完全用应试思维来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恐怕是不太现实的。

  耐人寻味的是,命题人在《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而非现代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报道中寻找作文材料,类似的做法其实并不罕见,近年高考作文对“古典味儿”的追求,也成了一个大趋势。究其原因,恐怕首先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内涵丰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熟悉古典知识,从高考命题上引导年轻人去了解古代文化,阅读古典文学,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再者,《红楼梦》这类古典文学的经典性已经毋庸置疑,从中寻找出题灵感,也不太容易引起歧义和争议。反之,如果在今人作品中寻找作文材料,在内容的权威性上就可能会有所削弱。

  通过思考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仅能看到高考命题的特点与变化,更能从中读出某种社会文化的新气象。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已经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不论是文创产品的古典风味,还是汉服文化的流行,都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长远的角度看,高考作文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加古典修养,在一定的时间内,应该都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个趋势,在更深的层面看,突出表现出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时代进步的要求及对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调。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高考作文不仅测试考生的知识积累,还注重对其人文修养的考查,人文修养是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个人需要长期阅读和思考,才能增加修养,提升语文能力的“基本功”。要想在今年全国甲卷这类作文题目上拿高分,恐怕还得加强日常的文学修养,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论试卷上的出题角度多么奇特,材料来源多么陌生,都能凭借已有的知识来作答。这也应该是命题人乐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