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光耀八十载 返本开新文艺魂
作者:仲呈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80年来,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如一盏明灯,始终照耀着我国人民文艺事业的发展方向。《讲话》本身,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成为了一部“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

  《讲话》的“有经有权”与永恒的“人民性”。胡乔木同志在《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中写道:“座谈会讲话正式发表不久,毛主席跟我讲,郭沫若和茅盾发表意见了,郭说‘凡事有经有权’。”所谓“经常的道理”即普遍的真理,具有永恒性;所谓“权宜之计”即针对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而须坚持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前者是关于《讲话》当中涉及的基本文艺理论问题,集中在“一个是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一个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讲话》指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其它都是流,作家艺术家必须无条件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火热斗争的生活中去;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作家艺术家必须把立足点真正转到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至于后者,如《讲话》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就是针对当时具体的抗日战争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局面,为发挥党领导的文艺战线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战斗作用,强调文艺要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这是国际国内紧迫的形势所需,具有历史的真理性与合理性。

  《讲话》作为文艺创作与批评的灯塔。《讲话》所深刻阐明的文艺创作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引领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立脚点真正转到人民大众一边来,把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起来,开辟了现实主义创作不断深化的广阔道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讲话》精神,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永恒的价值,还突出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些论述,对于新时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都极具引领意义。在文艺批评上,从《讲话》的文艺批评标准,到新时代坚持文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相统一的标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完成了一个科学辩证的发展历程。

  《讲话》论述文艺“普及与提高”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讲话》在谈到如何去为人民大众服务时,特别提出了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问题。80年来,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讲话》中对这一关系的辩证论述,历久弥新、精准之至。当下,随着改革开放及新时期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多元复杂,但《讲话》中关于“普及与提高”辩证关系的论述,依然是我们今天的理论指南。我们要学习《讲话》精神,寻求新时代文艺事业的新的普及与新的提高,反对“娱乐化”,反对“三俗”,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率、唯码洋,发挥好文艺提升民族精神的正能量作用。只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贵在自觉、重在引领、胜在自信,文艺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就一定能处理得更好。

  《讲话》对新时代文艺统一战线的借鉴意义。80年前,毛泽东同志亲自审定了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人员名单和参会请柬。何其芳、金紫光、钟敬之等文学艺术家收到请柬时,都特别高兴,因为以往他们参会收到的大多是通知,而这次是很正式的请柬,且请柬上写的是“交换意见”,而不是“听报告”。《讲话》为团结文艺界人士共同抗敌,制定有效的文艺方针政策,提供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范本,从而为巩固“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 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邀请了72位文艺家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也强调在新时代新情势下文艺界要加强团结。面对互联网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的文艺个人与团体,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讲话》中的文艺统一战线思想,强调要“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从而为巩固和扩大新时代的文艺统一战线提供了重要的方针和遵循。

(仲呈祥 著名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