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艺术深切呼唤“新真实观”
栏目:视线
作者:周安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回顾当代中国影视在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导向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愈加感到科学发展当代影视艺术意义非凡、事半功倍。而通过倡导“新真实观”,有望改变银幕荧屏中的一些浮华和浮夸现象,擢升中国影视品质,锻造当代民族艺术的新境界、大境界。

  所谓“新真实观”,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影视的人民性,牢牢把握艺术真实的原则,追求立体多样的真实风格,对历史予以高度尊重,对现实生活予以客观描述,努力做到真实、真切、真情。具体实践中,要在主旨层面坚持现实主义立场,在表现层面坚守客观呈现美学。近年热播的优秀电视剧作品《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无不体现出“新真实观”,赢得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从而实现对主流价值准确、充分和清晰的演绎,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新真实观”是以艺术的人民性为基础的,它是人民性的体现和传达,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也凸显着艺术创作的本质。影视作为大众艺术,向来是大众生活、大众情感、大众思想的显影,是人生和命运的生动书写,是面对广大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矛盾、面对转型时期一些问题及困境,努力有所作为的“现场记录”和“历史履痕”。真实性是大众精神、趣味和审美习惯的要求,也是其艺术接受的基本前提,更是大众认可的起点。只有代表现今时代的具有“新真实观”的影视作品,才能更好地勾画出“活”的当代镜像,表达当代人的生命情怀、艺术渴望;能够更好地借助无数感人细节,打动千百万观众的心,展现人民影视的厚重内涵和强大力量。只有高度逼真的镜头、场景和画面,才能以令人过目难忘的叙事艺术,深刻触摸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话题,鲜活表达意识形态诉求和大众的深层心理,聚合广泛的共情力;也只有切实符合历史和现实真实的故事,才会具有普遍的砥砺性的表征,饱满融入个体意志和群体意趣,饱含生活内容和真情实感,从而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感染力。电视剧《山海情》堪称“新真实观”的典型代表。这部作品表现西部的扶贫搬迁,题材很硬核,但乍看似乎并不具有“吸睛力”。编导者深入西海固生活腹地,直面生活,直面困境,以白描似的手法,去勾勒作品主人公重建闽宁村的甘苦和欢欣,那种至善至朴的总基调及其具体的艺术呈现,令观众潸然泪下,深深动容。这就是“新真实”的力量。显然,影视作为艺术,应当富有诗意、温度与想象力,这些都是题中之义,而共鸣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力量的。真实的影视作品能以可感可触的视觉冲击力,唤起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共鸣,以其强烈的现实生活景观呈现、对人性复杂性的书写,揭示特定社会、特定历史、特定生活的丰富侧面,使人们获得启发、教益。相反,那些脱离了真实意趣、真实立场的创作者,只能简单化描摹世界、浮表化和概念化诠释意识形态,他们或者在轰动效应的引诱下,对生活进行浮光掠影的表现,或者在社会舆论和自身习惯包围中,对历史进行急功近利的图解和演绎,由此不可能带来独创的“真艺术”、生动可感的“美艺术”,也不可能有精湛深刻的主旨、完美的构思及高度艺术化的现代叙事。

  毋庸置疑,以“新真实观”开拓影视剧创作的新空间和新天地,锻造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质当代中国艺术,任重道远,却也绚烂可期。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