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文化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贾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为各国体育文化共同交流、相互促进的平台。在日前举办的“奥运为媒:跨文化交流中的体育传播”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到,以奥林匹克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要突出中国特色,讲全世界听得见、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通过奥运会这一平台和媒介,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充分体现了欣赏、感受、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国人的专属,国家有界、文化无墙,任何优秀的民族文化都可能赢得世人的瞩目与尊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准确地概括出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关系。尤其是在当下,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彰显,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活跃频繁,让世界领略中华文化之美,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

  那么,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语境下,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文化自信、具有怎样的文化自觉、怀有怎样的文化意识,来实现既要“各美其美”,还要“美人之美”,更要“美美与共”呢?

  首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受民族、制度、地域、自然等多种因素制约和促进,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文化,也就造就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传统。也正是因为有了多元文化形态和不同文化传统,世界的面貌才变得丰富斑斓。从这一视角来看,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传统,这是实现“各美其美”的基本前提。正如常常出现在各种文化产品中的武术、雕塑、美食、建筑等独特的中华文化元素与符号,博得了国外民众的驻足欣赏。实际上,除了宏观的民族文化传统,有时候一首诗、一幅画、一道菜、一部电影、一曲音乐也完全可以打开世界认知中国的一扇窗,提供一个全新而独特的文化视角。

  其次,要支持文化的平等性,文化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由于种族、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也被分为三六九等,甚至时有文化侵略的现象发生,这一傲慢与偏见打破了文化的平等交流互鉴秩序。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其他民族文化都抱有极大的学习和借鉴热情,汉代末年佛教文化传入东土,中国人不仅给予其平等的文化地位,还极力促成“佛教中国化” ,佛教文化也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引进国外优秀艺术展演项目,举办文化博览活动,让国人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佳作,体验到世界各地的异域风情。与此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开展友好平等的文化交流活动,真正做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最后,要增强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持有文化发展的包容态度,不是对文化发展多元性价值的妥协,更不是弱化民族文化的标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未中断,并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与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中国人不仅擅于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而且善于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洋为中用,从而实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

  因此,文化的交流互鉴,不仅要拓展丰富多样的交流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拆除“心”的围墙,以尊重、平等、包容之心,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还要怀有清醒的文化意识,平衡好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