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廖凌超制片、梦继导演、笔者参与编剧的电视剧《幸福二重奏》作为2022年开年大戏于1月3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频道(CCTV8)黄金时间首播,并于1月16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下午时段首轮重播。该剧在首播期间,以1.346%的平均收视率成为同时段全部频道电视剧收视冠军,重播期间的收视率亦位列同时段播出剧集之首。然而与收视成绩相比,该剧的网络播出效果却稍显逊色。虽然在芒果TV平台获得了8亿次播放量,但整体的网络热度并不高,话题度也有些不温不火。抛开宣传和营销的因素不谈,笔者试图从创作层面简要地“复盘”这部剧的创作理念,以期更为理性地分析和反思该剧的创作得失。
创作缘起:婚姻题材剧集的市场稀缺
笔者和编剧搭档萧嫣飞此前多次和赵宝刚导演合作,创作了诸如《北京青年》《青春斗》等青春题材的电视剧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想在题材上寻求一些新的尝试。2019年下半年,我们发现国内的电视剧市场已经近10年没有纯粹的婚姻题材作品(即便部分作品涉及婚姻元素,也大多融入亲子或职场的综合类型),加之我们已过“七年之痒”,对婚姻和生活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便打算以婚姻题材作为创作的突破口。正值酝酿阶段,芒果TV邀请我们改编《老公孩子一起养》这部小说作为其首个自制剧项目,而这部小说中恰好有两对夫妻角色,也算是和我们的创作初衷“不谋而合”,便欣然接受了这一创作任务。
改编策略:从“女性群像”到“婚姻群像”
原著小说语言朴实、叙述流畅,是一部优质的网络文学作品。但其仍是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讲述了廖莎、顾晓楠、于小娜这三个女性角色的情感奋斗故事,是一部标准的女性群像作品。考虑到近年来女性群像剧集的市场“扎堆”以及自身的创作倾向,我们在和制片人及平台充分沟通后,决定还是按照婚姻题材的方向进行改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女性视角,而是采用相对均衡和平等的男女双重视角,将叙事重心从三个女性调整为三个家庭,并以廖莎、方程这对“女强男弱”和董博宇、顾晓楠这对“男强女弱”的两个“幸福”婚姻为主,以赵凯、凌燕、于小娜这组“不幸”婚姻中的三角关系为辅,绘制当代都市家庭的“婚姻群像”,试图更为客观立体地展现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携手成长。
创作主旨:展现新时代的“家风建设”
原著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最终都实现了“老公孩子一起养”,用相对激进的态度表达当下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我们却并不拘泥于探讨“谁养谁”的问题,而是希望以辩证的观点来重新阐释新时代的婚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石,是“家风建设”的起点。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没有一个完美的婚姻模式可以套用,只要夫妻双方觉得相处融洽,那就是最好的婚姻模式。而且同一个家庭的婚姻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夫妻双方要根据各自的情况,不断进行关系的调整和改进,这样夫妻间的情感才能历久弥新,婚姻关系才能稳定和健康,家庭才会越来越幸福。因此,如何进行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守护好“小家”,促进国家社会这个“大家” ,既是这部剧最重要的议题,也是这部剧最终确定的主旨。
创作方向:坚持温暖基调、深耕现实主义题材
以往的婚姻题材作品大都采用强情节的模式,通过强烈的戏剧性事件来强化婚姻中的各种矛盾,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将婚姻“撕裂”给观众看。如果还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创作的话,很难再写出新意。因此,我们决定反其道而行,用温暖现实主义的基调,以“生活流”的模式娓娓书写婚姻双方的“幸福二重奏”。剧中没有“狗血”和离奇的事件,也没有为了冲突而设置冲突,更多是对生活本身的真实再现。我们试图在充满烟火气的家长里短中展示人物在经历各种事件过程中的复杂心态,以及男女双方基于各自的性别立场对工作和家庭的不同观点,以期让观众在多元的性别视角中感受夫妻之爱、朋友之谊以及家庭之美好。在风格上,我们采用了轻喜剧的方式进行写作,注重台词的幽默感和情节的趣味性,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味生活的质感,以此来提升故事的可看性。在整体的情节编排上,我们还是进行了一些结构性的设计,让两组家庭中的夫妻双方都经历了一次或多次家庭角色的转换,并在转换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同身受到另一半的种种不易,从而在换位思考中再次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如此安排或许有些主题先行,但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新时代婚姻关系提供些许解决之道。
当然,我们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认识到该剧潜在的“危险”,在倍速看剧的当下,前期相对四平八稳的剧情和多重的人物视角很难让观众(尤其是网络受众)迅速进入故事并产生共情,婚姻题材本身亦因为话题的相对单一和缺乏新鲜度而无法形成全民探讨的舆论场,因此该剧在网络上的热度平平亦在情理之中。尽管该剧在创作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但对于我们创作者而言,仍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坚持温暖基调、深耕现实主义题材,仍是我们今后创作的方向和动力。
(作者系电视剧《幸福二重奏》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