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联:“土生土长”的文艺根植丰厚的乡村土壤
作者: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后,广西作家深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写完成《沸腾的毛南山》报告文学;广西摄协会员与毛南山乡群众同吃同住,拍摄出一批优秀的摄影作品,并精选百余件在南宁、北京、环江举办‘广西环江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摄影展’;自治区文联干部林超俊创作的《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在《民族文学》发表,并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说起广西“土生土长”的文艺作品,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严霜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驻村笔记》《人间消息》《被风吹过的村庄》3部作品,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专项的报告文学《青春之花——黄文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入展“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的3组广西作品,无不充满乡土气息。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五山乡三合村,一幅幅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墙画形式多样、构思巧妙,让村庄显得格外生动。走进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独峒镇独峒村,簸箕画、服饰、扇子、布艺、十字绣……各种类型的作品随处可见,把美丽山乡装点得多姿多彩。

  近5年来,植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广阔土壤,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中,创建文艺村777个、文艺户1220户,命名“广西特色文艺之乡”96个。文艺犹如一粒粒种子,根植乡村土壤,开出绚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唱山歌、演农戏、舞龙狮……八桂儿女自古崇尚文艺活动。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广西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基层、扎根生活,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一批批接地气、有情怀、有温度的作品,激励和鼓舞八桂儿女。

  “土生土长”的文艺作品,激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文艺工作者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雄心、信心和决心。2020年9月,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百色市派驻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秀美人生》公映,真情讲述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动人故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楷模不是人人能当,但却是人人皆可学,人人都该学。我想,这才是对一位可敬的人最好的纪念。”来自豆瓣网友的感言情真意切。 “是一部接地气、树正气、聚人气、有朝气的好影片。”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如是评价。

  “精准扶贫,扶志为要。文艺就是扶志的金钥匙,可以引导帮扶对象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严霜表示,脱贫攻坚战中文艺的富民之力,在广西昭平县黄姚镇凤立村就有生动实践。黄姚镇凤立村是昭平县内最大的纯壮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产业中,该村将历史悠久的壮锦文化发扬光大,成立壮锦编织队,将壮锦饰品推广到景区景点,群众通过织锦增加了收入。“幸福是要靠双手奋斗出来,我们要一针一线绣出幸福。”村里干部黎洪兰自信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