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主题剧好戏连台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综述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日前在湖北武汉闭幕。从10月9日起,在为期19天的展演中,共上演了31台剧目,覆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陕西、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新疆23个省区市和京剧、昆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川剧、晋剧、婺剧、高甲戏、花鼓戏、山东梆子、楚剧、壮剧14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儿童剧等类型样式。本届中国戏剧节现代戏好看,古装戏和历史戏耐看,在剧目遴选上力推好剧、力求多样。

  现代戏好看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以建党百年为主题,推出了9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12部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剧目。

  其中,革命历史题材有京剧《母亲》《连心带》《双枪惠娘》、楚剧《向警予》、评剧《相期吾少年》、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川剧《烈火中永生》、话剧《北上》《香山之夜》。一些剧目在充分把握史实史料、深度开掘革命历史资源的前提下,秉持戏剧“无奇不传”的选择标准,以故事、人物的传奇性作为戏剧性的支点,如《母亲》中,葛健豪一双小脚走遍天下、蹚出革命道路之奇;《连心带》中,黄菊英和子女五人先后系上光荣带、奔赴战场之奇;《共产党宣言》中,不同政治阵营的母子从针锋相对到母子同心之奇。一些剧目探寻已为观众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以年轻视角、当代表达呈现于舞台,如《烈火中永生》《双枪惠娘》再写《红岩》中江姐、双枪老太婆的战斗生命,愈显女性革命者之美、人性之美;《相期吾少年》从李大钊与妻赵纫兰的相濡以沫切入,以散文笔法深情打量李大钊一生心路与足迹。一些剧目独辟蹊径,从戏剧创作较少、较难触及的历史中生发艺术想象、构思叙事模式,洞见历史之深、之厚、之重,如《北上》以谍战群像叙事、“类型片”风格讲述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前夕,党的地下工作者护送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北上的曲折历程;《香山之夜》运用舞台假定性,以解放军占领南京前夜,毛泽东与蒋介石的隔空内心对话为线索,阐明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

  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剧目包括5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剧目:山东梆子《承诺》、壮剧《黄文秀》、京剧《锦绣女儿》、歌剧《山茶花开》、话剧《金色的胡杨》,这些创作对一些扶贫常见误区进行深挖分析,在扶贫与建设主线下,生动书写当地乡俗民风、少数民族性格,勾勒底层人物样貌及乡土社会人情,引发贫困之根由的追问,对主人公的塑造更为丰满深入。如《山茶花开》以活泼、有趣、诗意的叙事,在浓郁的山村生活中塑造从张家长李家短的琐碎中走近扶贫实质,从灶台炕头走进一户户百姓心里的“后进”干部形象。1部抗疫题材剧目:话剧《逆行》,生动实践戏剧于现实有力的“在场”,演出者、观看者均为当事人,对“生活真实与舞台真实”“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等戏剧命题作出探索。4部表现新中国平凡伟大建设者的剧目:话剧《桂梅老师》以一次次寻根究底的追问与回答,揭开主人公生命和内心的真实。话剧《深海》、越剧《核桃树之恋》、京剧《楝树花》以主人公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的奉献、坚守、隐忍、牺牲为主线,以他们和伴侣的相知相守、同甘共苦绘就人性底色,推开向其心灵深处瞻望的窗口;同时,剧中核心意象与主人公的生命、事业三位一体形成隐喻,如核潜艇与黄旭华夫妇大音希声的沉潜,核桃与余家平夫妇坚贞质朴的守望,苦楝树与王继才夫妇扎根何处就挺立何处的韧劲,均彼此烛照,相互映衬。值得一提的是,话剧《长安第二碗》细数改革开放40年来西安城里葫芦头泡馍人家的悲欢离合;话剧《卜奎风云》勾画从“庚子之变”到黑龙江沦陷30年间,卜奎城先后被俄、日入侵,卜奎城的沧桑和城中流民的苦难与坚守,两剧作从反映“变迁”的经典戏剧结构出发,以浓郁的地域风格、乡土情怀,由涓滴而积于厚重,咏赞小人物在时代中的伟岸、普通百姓在凡世间的不凡。

  古装戏和历史戏耐看

  新编历史剧目和传统整理改编剧目从历史故事与传统经典中锤炼超越时代的永恒主题,打开古今情感通道,以唱念做打塑造了具有持久生命力、能与观众沟通并引发共鸣的人物,从自身传统出发,以当代戏曲舞台艺术的综合表达呈现了鲜明的剧种特色和地域风格。

  《草鞋县令》以川剧式幽默为舞台基调,讲述“书生县令”成为“草鞋县令”的历程,揭示“要为百姓办实事,还需脱下官靴、换上草鞋,从书斋走向田野”这一古今相通的信条。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在正德皇帝传说和民间传统小戏基础上演绎,实现传统文本与编创内容入情入理的无缝衔接,从戏曲本体、剧种本体出发,以民本思想、民间趣味塑造大智慧的小人物,集合微服私访、一饭之恩、戏弄庸官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桥段,讲述了民心所选、所向、所赏的轻喜剧故事。高甲戏《范进中举》以众多丑行人物各展绝技的表演,毕现“科举梦”下众生百态及读书人前赴后继“追梦”的荒诞与辛酸。晋剧《烂柯山下》在传统戏主干上丰茂其枝叶,呈现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样态,摒弃简单的价值判断,以剧种丰富的唱腔、表演塑造在坎坷生活、琐碎日常中不堪消磨、不甘屈服的人物,家庭关系、人生抉择等命题照入当今现实,引发观众共鸣。《郾城大捷》以豫剧四大流派之一沙河调和扎实给力的武戏将郾城之战的历史场景、人物际遇呈现于舞台,以杨再兴、岳飞等人报国的热忱及其在当时局势下胜也是败的命运引发观众思索。

  力推好剧、力求多样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上演了4部精品剧目,包括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戏曲类榜首获得者、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楼胜的婺剧《楼胜折子戏专场》,第26届曹禺剧本奖获奖作品: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话剧《家客》。其中,《楼胜折子戏专场》展示了婺剧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极强的表现力,楼胜在表演中不断挑战高难度技艺,以求不断满足当代舞台塑造人物所需,不断超越当代观众欣赏期待,以青春活力焕发古老传统的生命力。3部曹禺剧本奖获奖作品体现了创作者不限于时间地域,不囿于惯性思维,不拘于固有模式,对戏剧文学性、哲理性、诗性的追寻。3位创作者皆曾对“为了谁”“为了什么”而创作有过清晰的表述,《蔡坤山耕田》的编剧吴傲君曾表示,“写戏就是把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心里话编到我的戏里,再拿给老百姓看,剧场因此可以有收入,这就是一个很好、很有意义的事”。《梅兰芳·当年梅郎》的编剧罗周曾表示,“我希望大家在舞台上看到的不是梅先生这个个体,而是每一个心中仍然怀抱着少年时的勇毅、坚强、谦逊的永不服输的自己,是向往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年轻灵魂”“这是一部昆曲的现代作品……当它真正比较成功地呈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这证明了昆曲不但能够反映古典题材,在现当代题材中也是大有可为的”。《家客》的编剧喻荣军曾表示,作品“说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本届中国戏剧节上演了9部话剧,为历届中国戏剧节最多。作品均在题材选择、叙事结构、内涵意蕴等方面颇具启发。《桂梅老师》解构了同类题材“好人好事”的讲述模式,以宣讲团排练宣讲内容为纲,从“好人好事”出发,一边回溯一边反思,不断追问不断回答,抵达“真人真事”,在一个个事件场景重现的同时,深究人物内心,最终既回答了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的具体问题,也回答了在舞台上表现什么、怎样表现的戏剧创作“大问题”。《深海》采用回忆引出回忆的套层叙事结构,探照主人公记忆深处的隐秘角落,擦亮其爱与信念、家庭与事业交织的生命轨迹,与核潜艇不断下潜的主线事件形成共时同构。《家客》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时间起点,40年后城市缝隙中一处待拆迁的老屋为空间起点,构建起充满不确定性的舞台,平行呈现3个主人公人生及其关系的种种可能,引发“小径分岔的花园”式的生命困惑。

  本届中国戏剧节上演了6部京剧,展现了天津、上海、湖北、重庆、贵州鲜明的地域特色,也彰显着传承者对各自传统的清晰认知、对京剧艺术的共同守护。值得一提的是,改编自同名武侠电影的京剧《新龙门客栈》以兼容并包的海派精神,在题材上开武侠京剧之新,在舞台表达上融入影视、话剧、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以高密度、快节奏叙事综合呈现,积极回应当代观众审美取向;在表演上一人分饰两角,尽显京剧传统流派行当之美、唱念做打之精湛。剧目由上海京剧院和上海弘依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是国有院团和民营团体在探索市场、拓展观众、呼唤京剧艺术的当代生长等层面达成共同诉求的成果,为国有院团、民营团体的共同发展和京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做出尝试与示范。

  此外,本届中国戏剧节为低幼年龄段的小观众上演了亲子音乐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以贴合小观众认知方式的舞台表达讲述其易于看懂的故事,同时寄寓了深刻的生命哲理。

  本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创作主体呈多层级、多种类分布,既有“国家队”“省市队”,也有来自基层一线的创作演出主力,还有来自专业院校的“后备队”,各级各类创作主体根据其条件、资源、所面向的群体发挥所长,作品质量优秀,辨识度鲜明。在上演剧目中,刘子微、陈智林、谢涛、陈巧茹等表演艺术家和多位梅花奖演员担当主演,充分展示“角的艺术”和各个剧种的特色与魅力,同时,他们作为德艺双馨的践行者,为广大戏剧工作者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