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首演《林徽因》 再现“人间四月天”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10月21日、22日,北方昆曲剧院原创大型昆曲《林徽因》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全剧通过对“英伦岁月”“佛光寺”“李庄苦难”“人民英雄纪念碑”“拆城之争”几个林徽因人生重要节点的细腻讲述,为观众立体演绎了这位“第一才女”的传奇人生故事。

  林徽因是现代杰出的建筑学家、诗人、作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作为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其与梁思成一起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昆曲《林徽因》着重展现其作为一代才女的独立自省的人格和情感自持的时代意味,表现出在时代风云的巨大转折时,一个现代女性的人格养成和情感发展,细腻刻画林徽因、梁思成相濡以沫的夫妻情感与作为知识分子深沉厚重的爱国情怀。

  此次创排昆曲《林徽因》,北方昆曲剧院在尊重昆曲艺术的核心特色基础上,有意识地将现代诗歌、当代审美融入剧目中,突出主题意蕴的现代挖掘和人物情感的艺术表达,力图为观众呈现一位清新优雅的文化名人形象,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林徽因。同时,整部剧舞美设计追求写意化和现代感,巧妙地运用旋转舞台,配合灯光等元素,实现时光流转、空间转换的效果。舞台布景在简约中不乏新意,些许留白则为观众拓展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昆曲《林徽因》编剧颜全毅表示,近些年来,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品都表现过林徽因,但舞台剧,特别是戏曲舞台,却还鲜有呈现。“创作昆曲《林徽因》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现代女性价值观的抒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对林徽因的喜爱,导演杨小青推辞了众多邀约,加入创作团队。她将剧本描写的五个篇章定位为“选择”“升华”“坚守”“登峰”和“终其一生”,“非常感慨在那个年代,以林徽因、梁思成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文化认知和远见。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永远的命题,而他们在很早就有着非凡的觉悟,用艰辛的实践工作保护我们的文化和文物。所以昆曲《林徽因》以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情节场次为戏剧高潮,并以北京老城“是拆是留”之争作尾声,呼唤文化自信,弘扬文化精神”。在杨小青看来,昆曲虽然擅长演传统戏,但是在建党百年之际、国家强盛之时,现当代题材的故事,昆曲创作也不该缺席。“我觉得林徽因这一人物适合以昆曲来表现。她温文尔雅,外在安静婉约,内心的情感和理想却是浪漫的,这与昆曲的艺术特质和韵味有相通的地方。选择这样一个人物来创作,对昆曲题材也是一种拓展。”杨小青说。

  而此次饰演林徽因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顾卫英,也表示既欣喜万分,又倍感压力。“昆曲舞台上还没有过类似的题材和表演方式,怎样才能塑造好这样一个大众喜爱的人物,对演员有着多重的挑战性。故事情节是片段式的,但我希望用她的品质和精神将它们串联起来,丰富她的情感、展现她的才华,表达当代所需要的文化引领和美感认知。”为饰演好林徽因,体会这位“灵魂带着香气的女子”,顾卫英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排练中与导演反复沟通推敲,逐渐进入角色内心,为各场次不同时期的林徽因所感动。她将这个过程形容成自己的一次蜕变,是表演上的一次探索和提升。与顾卫英不同,饰演梁思成的演员杨帆,之前有着比较丰富的现代戏演出经验。他认为,昆曲应当传承,但更要让当代人接受和理解,不应与当代生活脱节。

  谈及创排昆曲《林徽因》,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难掩激动心情,“我们希望用昆曲诗情画意的舞台呈现来演绎现代题材,用传统艺术在舞台上感化和影响更多的当代青年人”。杨凤一表示,昆曲《林徽因》首演后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继续修改加工,然后再演出再完善,直到最终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