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老舍戏剧节“校园·戏剧·人生”主题论坛举办——
直击行业发展根本,
做青年戏剧事业的吹号人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第八届乌镇戏剧节揭开面纱,尤其是18台入围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的剧目10月16日起陆续上演,开启了属于青年戏剧人的逐梦之路,也探寻着属于他们的无限创造可能。同期,第五届老舍戏剧节的“高校剧场”单元也在精彩上演,一南一北,两个戏剧盛世相互辉映。10月18日,第五届老舍戏剧节的“校园·戏剧·人生”主题论坛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吸引了200余位青年戏剧人和观众展开交流与讨论,他们在这里讨论的“校园·戏剧·人生”的话题则秉承着老舍戏剧节5年来一贯的“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的主题词。

  相较于“丰茂之光,如笋新生”的乌镇戏剧狂欢,老舍戏剧节为深秋的北京带来一些沉静而独特的思考。随着改编自王蒙同名小说《活动变人形》的舞台剧拉开本届老舍戏剧节的序幕,“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的办节年度主题贯穿戏剧节举办的3个多月时间,通过剧目展演、主题论坛、戏剧茶馆三大板块,陆续带来20余部国内外戏剧佳作和近50场演出、论坛及文化活动。本届老舍戏剧节不仅演出剧目数量、场次均是历届之最,从剧目选择、活动主题设定上,也更加注重时代声音、人民声音、北京声音的传递与共鸣。作为助力青年戏剧力量的一项新举措,本届戏剧节首次引入国际一流戏剧节标配的青年艺术板块,推出了“高校剧场”单元,选取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7所高校学生剧社的7部作品进行展演,旨在开拓高校戏剧人才和优质戏剧作品,为青年戏剧人提供展演舞台与表演空间。

  老舍戏剧节的主题论坛在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5年来曾就“城市、戏剧与人”“国际视野下当代剧场文学性”“现场——戏剧的魅力”等行业焦点问题展开讨论,不仅引领京城戏剧学术之风,发表众多掷地有声的行业见解,也成为很多行业新思想新观点萌生的摇篮。

  本届老舍戏剧节“校园·戏剧·人生”主题论坛上半场以“美育与校园戏剧”为主要话题,国际戏剧评论家学会中心理事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任主持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田卉群、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颜全毅作为嘉宾,分别从自身戏剧教育实践出发,聚焦戏剧教育的美育元素与育人功能,畅谈戏剧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探讨戏剧赋予人生的伟大力量。同时,专家在解读了目前戏剧教育行业困境、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层时指出,戏剧有别于音乐、舞蹈等单一教育形式,能够全方位、全身心地提升综合美学素养,因此戏剧是美育最好的教育载体,戏剧教育在美育中更应起到充分带头引领作用。各综合院校和艺术专业院校也应重视戏剧教育,不断推陈出新,培养能够适应市场发展和人民审美需求的青年戏剧人才。孙惠柱就校园戏剧的“大”与“小”之辨展开讨论,顾春芳分享了北京大学校园戏剧的传统和特色,颜全毅认为新世纪兴起的小剧场戏曲为青年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和成长平台,田卉群则围绕北师大北国剧社的发展、综合大学戏剧学科建设、校园原创话题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论坛的下半场议题为“校园戏剧润泽成长之路”,由青年话剧导演邵泽辉担任主持人,温方伊、祖纪研、朱虹璇、何雨繁、邵斯凡等当前在戏剧界颇具观众号召力和创作影响力的青年戏剧人作为嘉宾,共同探讨从校园走向职业戏剧人的成长之路。嘉宾们从自身经历出发,各自分享了戏剧在校园内外的相同与不同,为年轻人戏剧人如何进入角色、找到职业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建议。他们谈道,如何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解决场地、舞美等现实问题,如何推广自己的作品,是每个即将走出校园的年轻创作者的必经之路。除了推动戏剧教育理念改革,呼吁全行业、全社会共同关注、扶持青年戏剧事业发展外,青年创作者也应用市场化的思维武装头脑,精进技能,创作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朱虹璇和毕业于南京大学的温方伊,两位时下炙手可热的优秀女编剧首次同台。写出《四张机》《春逝》的朱虹璇分享了自己从业10年以来的心路历程,以及她所经历的校园剧社的转型与创作者的成长。以话剧《蒋公的面子》的编剧身份为人熟知、又将金宇澄的小说《繁花》和王蒙的小说《活动变人形》改编为戏剧剧本的温方伊也表达了青年创作者要在校园中发现自身优势、走出校园获得勇气的观点。祖纪妍和何雨繁二位编剧、导演更是从自身经历出发,与现场观众探讨了校园戏剧环境对青年戏剧人的影响。

  对于老舍戏剧节,老舍之女舒济给予“本固枝荣”四字寄语。正如舒济所期望的,本届老舍戏剧节希望通过此次主题论坛,直击行业发展之根本,做青年戏剧事业的吹号人,呼吁各界共同关注戏剧教育行业发展,推动教育理念革新,输送优秀人才,共同促进戏剧行业“加固根本,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