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偶剧也要关注成年人的审美需求
作者:本报记者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国际论坛”围绕“名著改编与成人影偶剧创作”论题开展研讨,专家表示——

影偶剧也要关注成年人的审美需求

  “皮影戏、人影戏、偶影戏……表演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借着光源打出来的影子,就像是一颗颗珍珠,需要用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表演,而这根线,就是戏剧冲突。所以,这些表演形式本质上不是简单的‘影’的问题。”说起当下影偶艺术创作者面临的种种境况,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路宝刚表示,不管在演出和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制作、造型、舞美灯光等各个方面,创作者都应该拿出真正适合当今市场需求的作品。

  影偶剧创作如何适应当下的市场需求?中国影偶剧如何面向成人受众转型?10月17日,“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国际论坛”围绕“名著改编与成人影偶剧创作”的论题,影偶戏剧创作者与戏剧理论研究者一起,结合《魔笛》《人面兽心》《厄舍古屋崩塌记》等影偶剧的创作演出实践展开对话与交流,共同探讨中国影偶剧创作的市场需求、影偶剧向成人戏剧转型等话题。论坛由北京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新剧本》杂志联合主办,喜年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苏社钦、杨乾武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活动。

  “中国皮影木偶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戏曲的起源之一。传统影偶戏与中国地方戏曲的关系日渐密切,直到今天,依旧有很多地方的影偶戏表演用的是戏曲的声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表示,虽然中国有深厚的皮影木偶艺术积淀,但长期以来,它只是被当作面向儿童受众的艺术形式,“作品思想上有简单化和低幼化的倾向” 。他认为,发展成人影偶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影偶剧创作者有“更自由的思想和真正的幻想”。对于“简单化”和“低幼化”的问题,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原主席李延年同样指出,当今国内的一些影偶剧创作中,出现了有偶无技,甚至无偶无技的问题——木偶技巧很少,而剧目的主题非常浅显、直白,走向了简单化。他表示:“这是因为影偶剧的创作者对观众群体并不了解,小瞧了大家的欣赏能力。”

  “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活动的举办,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个接触国际影偶世界的窗口。本届论坛提出‘成人影偶剧’的概念,也是希望能够给戏剧界一个提醒——影偶剧完全可以做得很精致、很深刻。”北京剧协副主席杨乾武表示。作为对“成人影偶剧创作”主题的呼应,2021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将目光聚焦于以成人受众为主体的影偶演出,除了20部中外剧目的线上展播外,还放映了奥地利萨尔茨堡木偶剧院演出的《魔笛》、德国西波拉剧院演出的《人面兽心》《厄舍古屋崩塌记》等三部改编自世界文艺经典的国外影偶名剧。

  “从这些国外影偶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偶剧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戏剧的样式,已经实现了表现形式的自由发挥,不管是人偶同台,还是人偶合一,都是一种可以自由出入的状态。”李延年指出,这给我们思考影偶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以成人受众为对象拓展影偶剧的观众范围,当然需要把准影偶剧的市场需求。“影偶艺术既要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也要关注成年人的审美需求,我们可以生产可进行多元阐释的作品,让影偶艺术作品的观众更加广泛。”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胡娜谈道,类似风靡世界的迪士尼动画和近年来兴起的国产动漫等“老少皆宜”的文化产品,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中央戏剧学院偶剧系主任胡万峰则表示:“可以依托提线、布袋、杖头、皮影等中国传统偶剧类型,重塑一个‘万物皆可为偶’的偶剧大概念。”他认为,应该在“万物皆可为偶”的基础上融合西方影偶艺术的特点,创造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偶剧。

  而作为活跃在影偶创作一线的实践者,路宝刚谈到了相关院团的发展境况:“北京皮影剧团的发展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市场等尖锐的冲突。我们需要对中国皮影戏进行把脉,看它如何适应当今的市场需求。”路宝刚表示,尽管皮影是非遗传承保护项目,但不妨把眼界放宽些,朝着影戏方向发展,“影戏没有年龄之分,它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