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助力青年戏曲评论焕发生机
作者:曹南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壮大评论队伍,加强中华美育教育和文艺评论人才梯队建设。戏曲评论人才的梯队建设虽然早已引起关注,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扶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面临不少值得分析的情况。

  比如,在戏曲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戏曲相对“不景气”,青年学人的眼界受限。毋庸讳言,如今青年学人置身的艺术生态与吴小如、刘曾复和朱家溍等老一辈戏曲评论家生活的环境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老一辈著名戏曲评论家常年浸染在戏园里,他们生活在戏曲辉煌的时代,久泡剧场,练就一双双火眼金睛,与戏曲艺术家台上台下打成一片,从而洞悉戏曲艺术的里里外外。老一辈戏曲评论家正是在大师们的艺术熏染下,培养出精致的品位和一流的鉴赏力。而今,少数青年人还热爱着戏曲艺术,但他们已经不能像老一辈那样浸染在剧场里,他们看戏的机会很少,看好戏的机会更少!青年学人没有见过最好的表演,怎么判断戏曲的优劣?

  戏曲艺术的核心审美资源在于表演,表演的精华凝练在戏曲的程式和行当身段中,而要领悟和欣赏戏曲之美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观摩传统老戏。然而,各大剧团近些年演出剧目均以新编戏为主,传统戏演出稀少。新编剧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难免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这直接导致青年学人戏曲评论的本领不见长,反而可能“舍本逐末”,乃至败坏了欣赏品位。

  与此同时,青年戏曲评论者自身的处境也需要更多的关心。以高校为例,戏曲评论常常难以纳入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即使戏曲评论写得再多再好,如果不是发表在高校认可的期刊上,那么在职称晋升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利益的驱使常常是最有效的动力机制。然而这并不是主张功利地去从事评论工作而是建议能在更多侧面和环节中疏通生态关系,切实为评论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与其以理想和使命去鼓舞他们,不如用职称和薪酬去激励他们。

  当然,青年学人从事戏曲评论也需要担当和勇气。当下戏曲评论的整体生态不利于青年学人的成长。多年来,戏曲评论一度沦为戏曲表扬,新剧目演出之后,翻阅报刊杂志,溢美之词比比皆是。已然成名并掌握话语权的评论家常常是各大剧团的座上宾,他们的评论文章有很强烈的“人情味”,常常以表扬为主,偶尔的批评意见都在私下沟通。如此,即使是一出做坏了的戏,公众也很难读到犀利的批评文章。而剧团费钱费力排的新戏,总是欢迎鼓励和表扬的意见,对公开的批评意见难免会感到不痛快。面对权威的戏曲评论家的表扬文章和剧团爱听美言的事实,青年评论人要能说真话,要公开表达一种批评意见,就必然要有更大的担当和勇气,要有不怕得罪人的操守,要有坚信自己艺术鉴别力的勇气。

  总之,做好观演支撑、评价保障和立德修身,才能更好地推进青年人才成长,推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