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舞台美术展开启首个导演作品展
导演视角为舞台美术带来更多可能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红军就是那离离原上草。——歌剧《血色湘江》”“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歌剧《再别康桥》”“那束光多么明亮,穿透黑暗向前方。——音乐剧《追光者》”“都稳住!——音乐剧《敬礼》”……近日,在第四届全国舞台美术展独立艺术家展区,导演陈蔚作品展与观众见面。

  这个名为“蔚来已来”的展区不大,一条宽可容两三人、长可走五六步的小廊把观众迎入展区,两侧墙上刻着陈蔚导演的多部歌剧、音乐剧的经典台词。转过小廊,数十部歌剧、音乐剧、戏曲作品的剧照挂满墙面,左侧排列着剧中的人物服装,右侧设有多个视听体验空间;展区当中,以具有未来感的参天大树为装置,环绕着电子屏幕,揭开了舞台平面图、灯光设计图、导演总谱等不为人知的幕后细节;道具区,《血色湘江》里那面残破、殷红的党旗,《再别康桥》里那只旧藤箱,《追光者》里的炭火、烙铁,一件件触手可及;资料区,各类图稿、手记、乐谱、剧本……行间页角注满小字,令观众身临真实的导演工作现场。十几步观展历程,走过的路却不短,它容纳了陈蔚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导演的31部作品,其中涉及36位舞台美术设计者、27位编剧、22位作曲家、21位指挥家、70位主要演员。

  策展人、灯光视觉艺术家王琦介绍,展览分为三个空间。第一个空间是“根”,文学作品是戏剧之根,展览入口呈现的经典台词,代表着一切从文学出发、以文学为本的理念。第二个空间是“干、枝、叶”,代表着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造型设计、服装、化妆、道具都是从文学中生长出来的。第三个空间是“冠”,代表着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导演手记。”王琦说,“它展示了陈蔚作为戏的掌舵人,对文学、美学以及各个环节的整体把握,从中不难看到,她在导演过程中和舞台美术设计者有着深度的合作。”

  舞美设计艺术家刘科栋介绍,20世纪90年代,他首次和陈蔚合作,至今已有20多年,展览中多部剧目正是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他从中获益、成长。在合作过程中,陈蔚对歌剧、音乐剧以及对舞台美术的独特认知对他的艺术道路多有影响。

  “我的恩师徐晓钟先生告诉我,导演的成就是不可能以个体方式呈现的,而是主要依靠其他艺术部门来实现。我想,导演是离不开舞台、离不开作品、离不开各位艺术家共同努力的。”陈蔚表示,虽然是导演作品展,但它代表着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的一段轨迹,也代表着包括舞台美术设计者在内的所有相关戏剧工作者为中国舞台艺术发展做出的努力。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表示,陈蔚作品对当代舞台艺术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中包含着她和许多舞台美术设计者的共同创造,同时,陈蔚从导演的视角对舞台空间的理解,也为舞台美术设计者带来启发。“这是全国舞台美术展的一个新的开端。此前都是舞台美术各个‘行当’之间的‘内部交流’,在戏剧这门综合艺术中,舞台美术设计者应该和导演、编剧、演员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展开更多对话。”曹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