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别忘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作者:本报记者 乔燕冰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美育的教育意义是什么?该怎么做?承担怎样的责任?你们这一辈子该做怎样的老师?”5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舞协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承办的舞蹈素质教育“公益课堂”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在首堂课中,授课人、中国舞协主席冯白双就向学员如是提问。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做新时代的美育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主题,借舞蹈教学实践探讨,冯双白为基层舞蹈教育工作者、舞协团体会员单位教师、专业艺术院校老师等百余名学员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审美教育何为。

  冯双白回忆说,“戴爱莲先生去世前住院期间,有一次我去看望她,她又和我说起了曾经说过几次的话题,并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外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在舞台可以跳到50岁、70岁甚至更久,而中国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就很难坚持,往往20岁就有很多伤,超过30岁就慢慢退出舞台了?’因为我们的芭蕾训练存在很多问题”。冯双白表示,作为美育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包含对美的认知、感知、体验。“然而舞蹈教学做了很多年,往往是学生学了很多年,却与舞蹈之美相距甚远,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身体的把握不到位,究竟如何让孩子有身体的体验、美的体验,与身体基本功训练相关,但在基本功训练方面尤其是社会培训机构常常有蛮干的、拔苗助长的,比如小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腿部和脚踝的支撑力时就一定要立脚尖,让家长看着高兴,结果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究竟什么是美,怎样通过舞蹈做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又怎样做好科学的身体教学,这是一系列的问题。”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冯双白表示,这一重要论断,将美育放在了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上。而舞蹈界长期存在一个问题,即往往只愿低头拉车,不想抬头看路,舞蹈所有的训练都是从“擦地”开始,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方法,常常会忘了诗和远方,忘了仰望星空。舞蹈是艺术和技术、美和技术的结合,舞蹈界却常常只关注动作、技术而忘记背后的那个“美”,忘记它背后那个以文化人的“文”。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舞蹈技术的最终目标。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你以为只要让学生把‘一字马’做好了就好了,只要能赚钱就行了,请你离开艺术教育岗位!”冯双白如是说。

  此次舞蹈素质教育“公益课堂”,充分发挥中国舞协在行业服务、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提升基层单位舞蹈素质教育训练的科学性。例如,中国南方舞蹈学校校长陈军主讲的《人体结构运动力学在舞蹈教学中的安全运用》直面长期以来学习舞蹈造成对孩子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现象时有发生这个舞蹈界的痛点,指导科学训练。还有多位业界专家带来的《舞蹈素质教育基础训练标准教材》《未来少儿舞蹈创作的新思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精品组合》等课程内容,共同引领舞蹈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帮助基层舞蹈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科学安全规范训练的方法和知识、有序传播科学舞蹈教育理念,普及科学舞蹈教学方法。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公益课堂”课程设置强化美育等特点突出,尤其是强调以舞蹈教学的科学性来提升舞蹈学习的安全性,这一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向云驹提出,安全问题是许多艺术门类和相关领域都需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当下舞蹈、杂技等艺术教育越来越低龄化,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期待推动全国艺术院校及培训机构都加强科学教学意识,关心少年儿童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促进专业科学的美育教学,助力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