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大型交响音诗《百年抒怀》首演——
传承先辈信仰,响应现实命题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交响乐团大型交响音诗《百年抒怀》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作曲家张朝、郝维亚、姜莹、杨帆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4支曲目:管弦乐《日出破晓》、《记忆深处》——为琵琶与乐队而作、管弦乐《百年征程》、《光荣岁月》 ——为女中音与乐队而作均为首演,音乐会由李心草指挥,琵琶演奏家赵聪、女中音歌唱家蔡静雯和中国交响乐团演奏家共同演出。

  4支曲目创作思路迥然不同,《日出破晓》以云南民族民间音调和当地生活、劳动场景为素材,呈现鲜明的地域风格;《记忆深处》以中国古曲为旋律素材,以琵琶为主奏乐器,完成东西方音乐实验性“对话”;《百年征程》以观众易于理解的旋律方式和结构方式追溯党的历史、颂扬共产党人的精神,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光荣岁月》以女中音宽广的音域、无词的歌唱融入乐队演奏,富于抒情性的旋律引人怀缅、令人深思。

  “交响乐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各民族都在将这种艺术与自身相结合,让世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在世界交响乐中奏出中国的声音,一定要靠我们自己的作品。”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指挥家李心草说。此次创作,作曲家面临着交响乐民族表达、宏大主题具体表达的双重难题,如何接通中西、沟通台上台下,4位作曲家各有心得。

  上承精神之高远

  《乐记》有云:“唯乐不可以为伪。”张朝在创作《日出破晓》时,想起了父亲张难。“父亲是一位作曲家,是忠诚、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张朝说,父亲自上世纪50年代起,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当地人民土改,挖掘整理民族音乐,担当着新中国地域经济复苏与文化重建的使命,“他们这一群共产党员有来自北京、上海的,父亲来自昆明,他们放弃城市生活,走进深山老林,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是这种精神在感召我,我情感的真实来源,是对像父亲那样的人们的景仰”。

  采访中遇到的老照片、影像资料对作曲家固然会有所触动,但创作更多源于多年所见所闻的积累。“其实老一辈共产党人都在我们身边,他们是我们的祖父祖母,我们从小在他们的教育下长大。”杨帆说,作品表达的是个人情感,这种情感看似人人不同,但是能在音乐中实现共情,“明确了自己要表达什么情感以后,作品像是有回忆的线穿着,把生活感受的碎片连缀起来”。

  在杨帆看来,并不存在宏大主题的专门创作诀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交响乐的发展就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红旗颂》《红色娘子军》等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都是家国情怀的深刻表达。杨帆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由于交响乐这种体裁本身就适于宏大主题、深刻表达,各个民族面对时代的大事件、艺术的大变革,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经典作品,一代一代作曲家之间会有所传承,他们并不是在不断响应“命题”,而是响应着现实,响应并延续着交响乐的创作精神。

  下启表达之精微

  《日出破晓》作为整场音乐会的开篇部分,张朝融入了家乡云南劳动者的旋律。“寂静的、漫长的黑夜里,单簧管的声音吹出了‘栽秧号’,哈尼族的山民们起来劳动了,其后是铿锵有力的节奏反复,用山民的劳动号子象征艰难,同时那也是奋进的步伐;大提琴的旋律,是一个母亲要送17岁的孩子上前线,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母亲彻夜未眠,等待日出,在心里唱了一支摇篮曲,而她的孩子一去就没有回来;其后是快板,象征中国大地的生机,劳动者投身革命的蓬勃;以‘栽秧号’雄浑、悲壮的再现,歌咏牺牲,在一切归于平静时,一记惊天动地的鼓声突如其来,像春雷一样,呼唤第二乐章的到来。”

  “无数先烈以鲜血铺就的道路,永垂不朽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郝维亚介绍,《记忆深处》承担着抒情、沉思的结构功能,是一个慢板。“百年历程有奋斗、胜利,也有艰难、困苦,人们回望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喜悦、崇敬、缅怀等等。”郝维亚选择了琵琶协奏的形式,因为琵琶这一代表性民族乐器“能文能武”——可强可弱、可抒情可叙述,它表达的细腻感、音质的颗粒感,更能拨动中国人的心弦。“我没有特别采用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的音乐素材,因为这种情感是中华民族集体的记忆和认知。旋律是中式的,尤其是琵琶独奏的部分,有中国古代音乐的留白、空间、韵味等,更贴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和感受方式。”

  《百年征程》是一首交响诗体裁作品,从辉煌的序曲进入英雄主题,全曲述写了20世纪初的山河破碎、20世纪30年代的星星之火、共产党人为新中国成立和中华民族复兴前赴后继、战斗牺牲的艰难历程,直至今天的美好的生活、人民的缅怀、未来的憧憬,在线性推进之中,英雄主题不断再现、发展,贯穿始终。姜莹表示,西方古典交响乐的一些固定曲式,比如奏鸣曲、回旋曲,是为契合人们听音乐的心理结构而形成的,在民族交响乐的主题创作中,既可以借用这些曲式,又应当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所突破。比如这部作品中英雄主题的不断再现,象征了信仰永存和党在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历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它能不断打动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它又不是同一旋律的简单反复和变奏,而是每一次出现又有新的发展,象征了党的理念的与时同新。姜莹坦言,这样一支20分钟左右的作品很难诉说党的百年厚重历史,她期望通过合理的音乐结构,提炼出精神性的表达。

  “我想传递的是怀念。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需要激越的、奋进的情感,也需要平静的、深邃的情感。”作为不同风格的“百年”主题创作尝试,杨帆选择了无词的声乐协奏曲,确定了情感基调,进而选择了女中音,“女中音音色平和、温暖,与高音突出戏剧性不同,中音更契合我想在这支作品里表达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