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
让今天听见艰难历史时刻最坚定的声音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雨花台铭刻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奋斗牺牲的中华优秀儿女集体的名字。中国共产党的根与魂深植在那些倒下的身体里。”观看演出后,词作家朱海如是说。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出品,南京市歌舞剧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演出的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近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业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雨花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理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精神高地、思想高地、生命高地,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的问世,让这一地标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她同“雪山”“草地”“红岩”等无数中华大地上见证了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万水千山并肩,树立起了一座座信仰的丰碑。

  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由王晓岭作词、印青作曲、应志琪导演,分为序曲、信仰篇、气节篇、情怀篇、尾声5个篇章,由雨花台无名烈士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讲解员的“时空对话”贯穿,以合唱、独唱、重唱等形式,从当代与历史、个体与群体等多种视角,勾勒出雨花台烈士的事迹及其心灵史,描摹了当代青年从走近先辈到理解其信仰乃至继承其遗志的心路历程。其中既有《播火者》《坚强些,同志们》《我们的将来》《愿将赤血流》《热血赤心》《诀别信》等表达邓中夏、恽代英、黄励、吴振鹏、陈原道、吕惠生、史砚芬等烈士心灵独白的歌曲,也有《雨花石情思》《烈士雕像》《走进你的世界》《丁香的故事》《献给无名烈士的歌》《请让我把你追随》等表达当代青年缅怀、景仰的歌曲,更有《中国正青春》《苍生之问》《信仰如旗》等歌咏“雨花台精神”,告慰先烈、鼓舞当代的歌曲。恽代英的独唱:“我身外没有值钱之物,只有一副眼镜和身上的磷,我愿我的磷燃烧起来,烧掉旧世界,点亮新乾坤。”吕惠生的独唱:“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史砚芬的独唱《诀别信》等歌词取材自真实史料,将烈士原话谱曲成歌,一次次拨动观众心弦。“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永葆青春之中国。”“太阳也这样问,星辰也这样问,历史深处的回声,就是我们的初心。岁月也这样问,年华也这样问,先辈远行的背影,就是我们的青春”等振奋人心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词、激动人心的演奏演唱,令现场响起一次次掌声。

  树立一座青春理想的丰碑

  “为雨花台创作一部文艺作品,而且选择难度最大的体裁——交响组歌,表现理想信仰的力量、革命先烈的道德情操,正当其时。”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上海有龙华烈士,南京有雨花台烈士,他们与红岩烈士等都是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代表,其事迹却似乎不像“江姐”那样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引领人们传唱。歌剧《江姐》中一曲《红梅赞》代代相传,《长征组歌》给了几代人精神力量”。仲呈祥表示,雨花台承载着中国早期共产党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献身的历史,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断汲取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有了优秀文艺作品对其进行艺术化呈现,有了艺术形象令其更加深入人心。

  “当时的一些优秀知识分子,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是他们当了革命的播火者,这是信仰的力量,值得我们深思。”仲呈祥认为“雨花台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于启发当代青年勇于追寻“诗和远方”,“邓中夏、恽代英等先烈都是为实现理想信仰而牺牲的,他们革命不为物质,而是为了追求精神的高远境界,这是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最需要继承发扬的精神。”

  “最感人的是那些无名的青春烈士。”朱海认为,在中华大地众多红色地标中,雨花台是一座青春理想的丰碑。大批雨花台烈士牺牲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雨花台烈士信仰不灭、前赴后继地倒下,有名有姓者1519人,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只有16岁,这是雨花台与其他精神高地相比最独特的价值。“那群年轻人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仍有如此情怀、如此斗志,他们告诉今天的年轻人,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艰难时刻的坚定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为明天的人写昨天的故事

  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宋小明看来,这部作品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与具体人物、事件相结合,没有蹈袭组歌惯用的大场面、大事件的概括性讲述,具有视角转换、声部交织的多重表达层次;几个篇章设计——信仰、气节、情怀,抓住了雨花台的精神特质,不是简单按时间顺序线性呈现。风格上,作品气定神安,具有朴实深情的基调,“先烈代表人物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分别表现了他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在此基础之上表现他们对信仰的坚守,更为坚实可信。”

  《人民音乐》主编金兆钧表示,在歌曲的连缀方式上,作品引入无名烈士和讲解员的时空对话;在歌唱中,烈士独白和当代青年心声的遥相呼应;在表演上,为烈士事迹营造了戏剧性场景,这是以演唱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组歌创作中没有过的,这部作品创造了可信、动人的表达空间,为组歌这一体裁开辟了新路。

  “《觉醒年代》 《跨过鸭绿江》等电视剧的高收视率的主要贡献者是90后、00后,走进那段历史,最激动的是青少年。”金兆钧表示,此类创作要考虑到“这是为明天的人写昨天的故事”,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迅速进入情境非常重要,“现在是‘抖音’时代,年轻人的接受方式是在短时间内,用具体形象、用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给他们直观感受,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散场时很多观众说感人、优美、好听,甚至哼出了旋律,这在同类作品中非常少见、不易。”乐评人伦兵认为,同时,“交响没有淹没演唱,歌词非常清晰,也顾及了普通观众的感受”。

  专家学者表示,作品以组歌的形式呈现,为寻找普通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尤其为贴近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作出了探索创新,这将更有利于“雨花台精神”的传承。大家建议,作品今后能常驻雨花台、不断上演,以告慰先烈,让他们的思想精神得到升华,对当代也将是有益的音乐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