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和引导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
作者:李明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其中,新文艺群体评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需要加强认知和引导。

  一、新文艺群体评论基本现状

  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现行体制外的自由撰稿人,他们仍旧按照传统文艺评论方式,发表对文艺作品和现象的批评。这类注重学术研究、学理批评的人数不是很多。二是主要活跃在互联网和文化市场上的自由评论人、公众号评家、美术策展人、音乐评论者、影视观感者以及众多有感而发率兴而为的网民,他们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浩大评论群体。如问答社交网站“知乎”有数以万计的职业新文艺评论者依靠自身专业知识,对音乐、电影、文学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有非职业评论者抱着培养爱好与兴趣的目的,依据自己主观印象与生活经验,对文学、电影电视、艺术展览等发表观点。

  二、新文艺群体评论发展特征

  新文艺群体评论“新”在评论思维方式与互联网思维结合,具有广阔灵动、简洁明快、直抵本质的认知能力和辩证策略,善于抓住作品的主题主旨,既宏观判断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又微观分析作品的艺术独特性,旗帜鲜明讲道理,率性犀利说真话。豆瓣的短评采取“抖机灵”的方法,一两句抓住眼球,相比于长评更加容易搏出位。如对电影《你好,李焕英》的一则热评:“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妈妈了,其实妈妈比你想象得更爱你。 ”这简单一句点评却有5万人次点赞。

  新文艺群体评论“新”在审美方式与网络平台作品新变常变的呈现情状粘合,出现审美标准、趣味、价值的多尺度多类型多选择。审美主体与客体被互联网打通,甚至有时在实时创作与评论中因观者评者深度介入的互动短视频、互动影视剧、互动动漫、互动小说等而形成互换互变的审美在场体验。如依靠论坛上的回复和参与来创作的故事接龙,这样形成的小说还正式出版。

  新文艺群体评论“新”在表达方式与数字技术合二为一融汇贯通之后的笔墨多样笔调多彩。文艺评论不仅用文字,还可用照片、图表、动画、解说、音乐、直播、视频、弹窗、裸眼3 D等混合型交互式评论来表达对作品的认知分析和审美判断,进而在网络和移动平台上与接受者建立起平等互信的交互关系,以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三、优化新文艺群体评论环境的建议

  一是加强对全国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的普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特别需要尽快开展调研和抽样调查,制定出台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的认定评价标准。

  二是组织开展全国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的理论研究,探讨新文艺群体评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有效的方式方法,为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发展依据。

  三是建议开展有关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的政策研究,切实解决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面临的各种问题,营造良好的新时代文艺评论发展环境。

  四是组织开展针对新文艺群体创作主体的作品研究,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组织传统文艺评论家积极介入参与到网络评论工作中,以不断提高网络评论的整体水准。

  五是组织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举办研讨会,加强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与传统文艺评论家、与传播媒体平台的交流合作,组织建立区域性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联盟。

  六是积极与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文艺网等主流网站和公众号,与抖音、知乎、豆瓣等新媒体网站合作,创办有关新文艺群体评论的数字杂志和公众传播平台,尽可能集中宣介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的评论成果,扩大新文艺群体评论的声音和影响力。

  七是建议分期分批举办新文艺群体创作和评论骨干培训班,加强对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批评理论、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八是建议各地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专委会,以充分发挥专委会的职能作用,用全新的眼光、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营造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守正创新、和谐奋进的温暖之家,使新时代文艺评论更好更快地走向大众、走向深刻、走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