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音乐剧《在远方》观后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姚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

音乐剧《在远方》剧照 王晓溪 摄

  音乐剧《在远方》继北京首演后,近日在上海的6场巡演又取得了成功。一部中国原创的现实题材音乐剧何以能场场爆满,同时获得专家和观众的齐声叫好?它的魅力何在?

  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的音乐剧《在远方》改编自同名电视剧,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为背景,讲述了基层快递员姚远带领着一群不服输的年轻人通过奋斗追求美好生活、改变命运的故事,以及他们青春浪漫、笑中带泪的人生经历。编剧申捷遵循舞台艺术的创作规律,从快递员的内心坚守和情感纠葛出发,以小人物的心灵成长折射大时代的精神图谱,并唤起了观众的初心和理想。

  它首先是一部好看的戏。在封闭的剧场中调动起观众的感官,满足观众审美需求,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大幕升起,巨大的钢铁货架、原木色的快递箱、滚动的传送带共同搭建出了具有粗犷美感的舞台。男主角生活的地下室是一个灵动的转台,在城市万家灯火的掩映下,转台一面是狭小逼仄的地下空间,一面是通往天台的上升通道,舞美营造出的年代感和主人公的身份感令人眼前一亮。姚远是个被捡来的孤儿,住在老鼠乱窜的仓库里,干着被人瞧不起的“黑快递” ,但仍然把“远方不是脚到达的地方,而是心超越的地方”当成座右铭,每天笑着面对生活、憧憬未来。青年演员阿云嘎将一个可怜、可爱又可敬的快递小哥形象饰演得深入人心。《何处是远方》《兄弟》《我的梦》等歌曲唱出了主人公和兄弟间的深情厚谊以及面对逆境时的雄心壮志。戏发展到哪里,歌曲唱到哪里,演员表演到哪里,观众的心就跟随到哪里,这种“抓人感”带给观众视听享受。

  它是一部有温度的戏。在描摹现实生活的同时, 《在远方》也给了我们精神上的“诗和远方” 。申捷善于从“有”中发现“无” ,在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被人们忽略或漠视的东西,如细腻的质感、深层的肌理、人物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快递小哥,他们“干着最着急的活,住在最黑暗的角落” ,但“我们要冲上云天不回头,不再留恋,总有一天离开这地方” ,演员们载歌载舞将一群快递小哥的乐观豁达与顽强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导演肖杰则善于从“无”中创造“有” ,把普通事件变成戏剧情节,在舞台上创造出生活中没有的艺术体验。“海归”刘云天和姚远进行商业谈判,导演设计了一场拳击比赛,商场上波诡云谲的较量变成拳击台上拼尽全力的打斗,不仅增强了视听艺术张力,也将人物的内心夸张化、戏剧化地展现出来,这种让熟悉的生活“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使观众与人物之间产生了碰撞和交流。

  它还是一部向时代深处开掘的戏。 “远方在哪里?”“远方是什么?”每次舞台上响起《何处是远方》的音乐,都让人心潮澎湃。每一个曾为美好生活打拼过、面对困境迷惘过的人都能从《在远方》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观众才会与角色一起感动、快乐、忧伤、沉思。 “海阔天空,我一生不甘平庸。”主题曲《我的梦》展现出底层小人物们面对生活不低头、不服输、不认命,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执着信念。《在远方》从小人物出发,还原了当代生活的本真状态,还原了当代生活无限的丰富性,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伟大时代的普通人致敬。

  音乐剧是西方舶来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市场培育,中国的原创音乐剧正处于一个好的“时”与“势” 。“时”是经过发展,音乐剧从引进照搬、合作改良到中国原创,已经确立了强烈的“主体意识” ,正在走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之路。“势”是因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实践将给中国的原创音乐剧创作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与时代同行,中国原创音乐剧必将走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