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京音乐》(复合出版物)在京首发——
让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真正“活”起来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轻轻翻开《智化寺京音乐》新书很有质感的布制封面,在扉页显著的位置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微信轻轻一扫,音频存目的详细页面出现,这32段音频存目及收录的音响均来自上世纪5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首任所长杨荫浏与他的同仁们用钢丝录音机先后对智化寺京音乐进行的三次采访所进行的现场录音。在6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一直“躺”在资料室的由智化寺僧人演奏的袅袅乐音穿越时空而来,让人得以感受其全貌,并慢慢体味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12月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文化艺术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智化寺京音乐》 (复合出版物)首发式在京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智化寺京音乐保护单位——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管理处)副馆长杨志国等主办机构的负责人出席首发式并致辞。首发式上,身在外地的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发来视频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长赵海明,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杨斌等也分别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州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向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管理处)赠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智化寺京音乐代表性传承人(第二十七代艺僧)胡庆学以及智化寺京音乐的乐师来到现场,展示了智化寺京音乐的艺术风貌。

  智化寺京音乐因其悠久的历史,明确纪年的谱本,独具特色的乐器、曲牌和词牌,按代传承的艺僧,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传统音乐之一,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杨荫浏、査阜西等老一辈音乐学家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发现了隐匿于北京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京音乐。他们对这一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音乐进行了全面采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值得一提的是,馆藏智化寺京音乐录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智化寺京音乐录音资料,其中参与表演的艺僧多已故去,这些均为绝无仅有的传统音乐资料。

  “今天的这一本合辑,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将60余年前对智化寺京音乐的第一次发掘性调查成果汇编成册。它的出版面世,我们是甚为激动的” 。杨志国表示,书中的古谱和采访报告都是以清晰的扫描照片的形式呈现,保留着更多历史的细节。在书中我们第一次看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工尺谱本的真迹照片,清晰的字迹和笔触书写着一代代艺僧对技艺的严苛追求。采访报告保留着手绘图稿,乐器测量数据清晰可见。最为难得的是,当时用钢丝录音机录制的那批音响资料全部面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立即就能听到这32段音乐录音。这些录音会进一步丰富我们的传承内容。

  《智化寺京音乐》 (复合出版物)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集录音、采访报告和传世乐谱为一体的全方位、多载体的第一手史料,为智化寺京音乐传统曲目的恢复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实践,更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机结合。韩子勇进一步谈道,“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图书馆的文物活起来,促进文化建设,丰富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