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题材戏剧舞台上的“广西创造”
作者:康海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壮剧《第一书记》剧照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 。广西作为壮族人口最多的多民族聚居之地,不仅在脱贫攻坚战中啃下了诸多“硬骨头” ,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也在脱贫攻坚题材戏剧舞台上屡创佳绩,塑造八桂好形象,弘扬中国精气神,显示出“广西创造”的整体实力。

  精彩纷呈:不同戏剧样式联袂发力

  广西脱贫攻坚题材舞台剧目的密集登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广西创造”的戏剧景观。广西剧种众多,彩调剧、壮剧、桂剧、邕剧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扶贫戏的创排方面,精彩纷呈,率先走在全国前列。

  彩调剧和壮剧一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配合大国崛起战略,创造了舞台上骄人的成绩。先是今年盛夏7月,彩调剧《新刘三姐》 《村里来了个冒失鬼》 、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 《第一书记》等在广西轮番上演。10月17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央歌剧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作为开幕大戏,拉开了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序幕。除了《扶贫路上》 ,来自广西的展演剧目还有3部,彩调剧《新刘三姐》和壮剧《第一书记》 《我家住在铜鼓岭》 。10月17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广西优秀舞台艺术剧目晋京展演”活动也正式启幕,壮剧《第一书记》亮相北京二七剧场。在今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奔小康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舞台上的“广西创造”脱颖而出,联袂发力,奏响了向贫困宣战、建设壮美广西的时代新篇章,剧目集中展示了广西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积极奋进的时代精神,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以坚守剧种特色为本,是广西脱贫攻坚题材戏剧创作的可贵之处。不同剧种如何讲好各自的扶贫故事?剧种特色倘若缺失,剧种在舞台上的安身立命就受到动摇。彩调剧《新刘三姐》的剧种特色首先表现在剧目内容的亲民上。平民百姓的生活内容,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彩调剧更具真实淳朴之美。其次表现在唱腔特色上。由于该剧吸收了大量的民歌、山歌、小曲与说唱音乐的元素,音乐风格轻快欢脱,姐美的唱段大多活跃明亮,给人欢快惬意的审美享受。再者体现在幽默诙谐的喜剧形式上。彩调剧注重寓教于乐,善于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让观众在欢乐中受教育,在看戏中品人生。如剧中几个求婚青年和姐美的对歌,内容谐趣、形式活泼,充满了喜剧色彩。以上这些构成了彩调剧《新刘三姐》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而剧中号称彩调剧“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出神入化的表演,把该剧载歌载舞的审美趣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则主要突出唱腔特色。旦角田桂花的唱腔婉转、优美、细腻,滑音较多,演员与音乐配合上也较自由。壮剧《第一书记》的剧种特色是伴随着清亮婉转的唱腔、欢快热情的舞蹈而呈现的。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都立足于各自的剧种个性,在戏曲艺术传统意蕴的基础上彰显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彩调剧《新刘三姐》剧照

  “广西创造”里的“第一书记”及“巾帼英雄”

  梳理这五六年来的扶贫戏舞台,有关“第一书记”的创作屡见不鲜,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艺术形式打擂台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累计选派扶贫“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约279万人。如何用戏剧的表现手法将他们搬上舞台?

  在这次“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参演剧目中,众多剧种都有不同的演绎,如保定老调《春到龙泉庄》 、上党落子《第一书记》 、蒲剧《春暖蒲子山》 、评剧《牵·纤手》 、龙江剧《扶贫书记》等。“广西创造”的脱贫攻坚题材优秀剧目,其特别之处在于另辟视角,都聚焦于现代女性,着力塑造“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形象,丰富了“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者的舞台人物画廊。

  “以人民为中心” ,是脱贫攻坚题材戏剧舞台上“广西创造”的一个亮点。“广西创造”的这几部剧作,都是主创人员长期深入一线锤炼打造的结晶。缺乏对扶贫干部工作、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塑造不出扶贫路上这些具有现实主义思想光辉的“巾帼英雄”的。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以“时代楷模” 、百色市委宣传部派驻新化镇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为创作原型,描绘扶贫女英雄的光辉事迹;壮剧《第一书记》以女博士刘萤两年扶贫工作生活为线索,塑造了一个机关女干部成长为扶贫“铁娘子”的形象;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则从文化站女副站长田桂花回乡带领村民致富入手,讲述“铜鼓声声颂盛世,文化扶贫拔穷根”的广西故事;彩调剧《新刘三姐》通过当代“刘三姐”姐美以山歌振奋精神,唤回情郎之心,并带领乡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壮乡传奇,演绎当代女性自立图强、奋发有为的时代乐章。这些女性形象都是扶贫路上千千万万个“巾帼英雄”的缩影,现代新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她们舍小我顾大家的高尚人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她们以瘦弱的女性之躯,扛起扶贫的沉重大旗,而这正是中华好儿女的真实写照。

  “旧瓶装新酒”:从传统向现代的华丽转身

  “广西创造”的脱贫攻坚题材戏曲剧目,都属于戏曲现代戏的范畴。如何以“旧瓶装新酒” ,通过古老的戏曲审美样式,讲述当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这是摆在每个剧种面前严峻的考验。在这方面,彩调剧《新刘三姐》和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 《第一书记》等剧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戏曲的现代化实践是戏曲各剧种发展的内在动力,广西脱贫攻坚题材戏曲也不例外。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动文艺的现代性转变。戏曲现代戏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两个重要的历史使命:一是实现戏曲的现代转型,二是表现现代生活。彩调剧和壮剧框架下的扶贫戏,既要保持艺术自觉意识的空前觉醒,即实现戏曲艺术本体的守正与延续,尤其是它们以象征、表意、借喻为特征的那些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的坚守,又要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得到现代视角的观照,表现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之需,解决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教育、健康、文化等现实问题,实现传统戏曲审美与价值的现代转化,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对于现实题材中人物的塑造,“广西创造”的脱贫攻坚题材戏曲剧目也做了有力的探索。人无完人,扶贫干部身上也有缺点和不足。如何创设富于生活质感的典型形象,让他们长久地“立”在舞台?避免走向“公式化”的误区,这是硬道理。如《我家住在铜鼓岭》 ,旦角田桂花身上也有些自私、狭隘、软弱等性格缺憾,如实反映并不影响她作为扶贫干部的总体形象,反而更容易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小人物命运与大时代进程的相互交织中,体现脱贫攻坚对个人的影响,也折射出个人对时代发展的回应和推动。

  从传统向现代的华丽转身,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力的不断丰富上。“广西创造”的几个扶贫戏,把大量现代歌舞、时尚语言融入其中,舞美设计趋于现代化,并加入了微商、直播、网红等现代概念,既贴合时代,又令人耳目一新。随着戏曲的现代转型,探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意义,舞台上的“广西创造”将更具传统之魂与现代之美。

  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舞台上更多的“广西创造”如何展现新时代、反映新生活、讲述新故事、塑造新人物?这是不可回避的时代之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戏剧理应成为建设的主力军。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创造出更多对现代人心灵体现深层观照,对当代思想具有高度映照的时代精品。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