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不动的乡愁
栏目:脱贫攻坚写真
作者:唐树清  来源:中国艺术报

  97岁的失明老太太蒋桂秀,决定要回谭家界“看一看”“老屋” 。

  天刚亮,太安社区的谭在炳就起床了。这个原来的村民组长,现在成了管理城市社区的网格长,手下有10个楼栋长、 1个保安队。社区的安保、水、电、气,邻里纠纷,事无巨细,他都管。他每日早出晚归,工作的时间比他在山里担任村民组长时,要多出了不少。

  谭在炳说他是去年5月份搬进安置点新居, 9月份才辞去谭家界村民组长一职,全因村民对他的信任。也因为信任,他被推举为管理社区的网格长。

  太安社区是湖南省占地面积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 52栋簇新的安置房,安置着全县22个乡镇的1392户、5331个扶贫搬迁和同步搬迁人口。这些从高山之巅、深沟之壑搬迁出来的贫困人口,有的是第一次走出深山老林。

  朝霞漫过凤凰山,漫过沅江,炫亮了太安社区。渐渐适应了都市生活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晨练、广场舞、休闲漫步,如流光溢彩一般,流泻在霞光里。谭在炳穿行其间,相识与不相识的都微笑着点头致意,把社区的每个旮旯巡看了个遍,又去大门口、保安、防疫岗位叮嘱了需要注意的地方。9点多钟,他回到家里吃早饭。

  家里已经闹腾成一锅粥了,老太太一大早起来,摸索着收拾好了包袱,闹着要回谭家界,谁都劝不住。闻听儿子回来了,老太太说她病了,要回谭家界找村里的老把式看病。谭在炳知道母亲是心病,劝阻母亲说,谭家界太远了,病了就去医院。

  老太太一听,火就起来了,数落儿子讲话不作数,年前推年后,年后又推着要防瘟疫、要复工复产,现在又过了半年了,总不见得空的时候,“你这个网格长比县长还大?比县长还忙? ”老太太不依不饶,死活要回谭家界。

  谭在炳拗不过老母亲,只好给弟弟谭在斌打了个电话。前些年,谭在斌筹资买了一条机帆船,在沅江跑水路客运,日子过得比哥哥谭在炳宽裕,没有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依然坚守在老家谭家界。

  沅陵县北溶乡洞上坪村的谭家界,隐藏在武陵山重峦叠嶂的皱褶里,山高林密,群峰嵯峨。山下,沅水滔滔,青浪滩险。谭在炳说,从老家出门一趟不容易,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到了山下搭车到沅江边,再坐机帆船逆流而上近两个小时,方可到达县城。

  兄弟两人乘车、换船、再乘车、换人力,跋山涉水把老太太送到谭家界,已经是深夜了。谭在炳就在弟弟家里囫囵睡了一下,天刚放亮,就急急下山往回转。

  回到熟悉的谭家界,老太太激动得无法入睡。她干脆爬起来,楼上楼下,屋里屋外,走了个遍。心底如明灯一般,脚下竟没有丝毫的趔趄,穿过堂屋,径直走到存放“老屋”的偏房里。“老屋”好端端的放在原处,老太太长舒了一口气,一块石头落地了。“老屋”在湘西南这一片所指的是老人的棺材,也叫作“寿器” 。

  老太太说她命硬, 40不到双目失明,没过几年,又经历了丧夫之痛。一个人在黑暗的世界里行走了近60年,抚养了10个子女成人。上山砍柴,下地种田。老太太对谭家界的熟悉,哪怕是一阵风掠过,掀起满山遍岭的枝叶翻飞,她都能感知叶片无声的飘落。耄耋之年,又经历了失女丧子之殇。谭家界埋葬着她的骨肉亲情,也埋葬着她贫穷苦难的日子。

  回到家的谭在炳,在网格长的岗位上忙得连轴转,为的就是和他一样的太安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户,有一个舒心惬意的居住环境。到了第三天,一大早,谭在炳接到了弟弟的电话,母亲病了。

  这回老太太是真病了!谭家界高入云端,常年云缠雾绕,气候阴冷。在太安社区温和的新居里住惯了的老太太,一时适应不了山上的阴冷,受寒感冒了。谭在炳一听母亲病了,急急忙忙就往山上赶。兄弟两人车船接力,小心翼翼地把老母亲接回城,直接就把老太太送进了家门口的卫生服务中心。太安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是专门为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的医疗机构,设有20个床位,问诊就医,开通的绿色生命通道,纳入了县城的医疗管理体系。

  老太太体质硬实,吃过药、打过针,在服务中心观察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吵着回家了。

  住在这里当然好啊,下雨不愁漏水,下雪不愁压垮房子,不愁吃不愁穿。老来怕病,现在医院开在了家门口,还能愁哪样?“我就是愁着住在这四楼,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像没有了根儿的浮萍,愁着不能睡‘老屋’入土为安。死后,我是要回到谭家界的。 ”老太太坚定地说。

  和老太太有一样愁绪的还有89岁的周纯畅老人。老人四世同堂,重孙子患有先天性软骨疾病,家庭因病致贫,房屋破败不堪。易地扶贫搬迁后,儿子周光尧被聘为社区特岗保安,孙子周美军带着重孙女在广东打工,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老人精神矍铄,却时常愁眉不展,老人说,年轻时,他是大队的民兵营长,北溶乡桐溪浪村汪山溪的山山岭岭,活跃着他当年英姿飒爽的身影。现在,老家的危房已经被撤除了,他再也无法回到那里,孤零零摆放在空旷老屋场的“老屋” ,让他念兹在兹。时不时,他就打发儿子,去60多公里外的汪山看看“老屋” ,老人说他终究是要回到汪山。

  门前花溪旖旎,屋后山峦逶迤,四周树影婆娑,葱茏摇曳入翠微。辰龙关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在风景如画的山水间,目的就是能让从深山老林搬迁而来的老人们,寄情于山水,缱绻乡情,安享晚年。年过古稀的向尚源老人,在深山里做了27年的民办教师,每个月230元的工资,最困难的时候,都是由村民们凑钱发薪,那个地方的贫穷可想而知。搬迁下山后,老人很满足当下的生活。

  老人儒雅,健谈。他说他很想再回一趟老家,我问还有什么需要搬迁的?老人说该搬迁的都搬来了。沉吟片刻,老人指着远处道:“有些是搬不动的! ”

  远处,苍山如海,峰峦高入云端。

  近处,残阳如血,沐浴着鳞次栉比的安置点新居。两个小女孩嬉闹着掠过我的身边,我叫住她们,小女孩怯怯地望着我,眼睛明亮而清澈。

  “这里好?还是老家好? ”

  “老家?老家是什么东西? ”天真的女孩一脸懵懂,乡音含混。

  “就是你们家原来住的地方! ”

  “那地方不好! ”女孩没有丝毫的眷恋,飞也似逃离,蝴蝶追逐一般,消失在夕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