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菖蒲
栏目:脱贫攻坚写真
作者:车兰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太坪村村民夏天丁一大早就出来了,穿上筒靴,扛着锄具,背起篓筐,深入山涧,寻觅菖蒲。采菖蒲一天工资180元,这是夏天丁此前不敢想象的。在太坪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从来也没想过,这山上随处可见的“野草” ,竟是驻村扶贫干部眼中可以创造财富的“神草” 。他更没想到的是,这株普通的野草,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心扶贫, “老夏”成了“夏大哥”

  溪水潺潺,竹声涛涛。进入江西省南城县最偏远的浔溪乡,仿佛投身一片竹的海洋。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达90 %以上。因毛竹资源丰富,这里曾繁盛一时,商贾往来,络绎不绝,是附近乡里最为繁华的乡镇;时过境迁,如今的浔溪常住人口锐减,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小孩留守故土。

  太坪村是浔溪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浔溪乡东北部,距离县城46公里,是南城县最偏僻的行政村之一。辖区面积3 . 3万亩,包括黄家、万家、蔡家山、半山、桃木坞、曾家岭、里洋7个村民小组。走进空荡的太坪村,免不了一声长叹,这满山翠竹,为何留不住乡亲们,能够留下的只有不息的山泉和蒲草?

  太坪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村民靠山吃山,除了山上几亩竹林,多数村民家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2015年7月,江西省文联成立了扶贫工作队,常驻该村帮扶。今年是江西省文联对接太坪村的第5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2019年4月,由江西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彭勇、江西省美协秘书长徐健、江西省书协副秘书长刘帅组成的第4批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们来到这里,他们既踌躇满志,又深知任重道远。“走进村舍时我曾陶醉这漫山的绿,也曾感叹这鬼斧神工的环境,但我们不是过客,更不是游客,扶贫的重担交到我们肩上,它呼唤更多的改变,更绿更好更强,让这里春意盎然,夏莺生歌,秋意浓浓,傲雪凌霜。 ”刘帅在他的《扶贫日记》里如是写道。

  然而扶贫工作的开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太坪村共有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5户是异地搬迁户,半山组的夏天丁家就是其中一户。老夏租住在一户人家的茅棚房里,因为懒、穷,被村里人嘲笑,他自己也干脆自暴自弃,整日无所事事。当扶贫工作队来到他家时,房子堆满了杂物。“开始接触他时我确实认为他是懒的,看起来有些邋遢” ,刘帅说,但是“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越是困难的对象,越要帮扶。

  扶贫需扶志,扶志还要扶心。注意到老夏的情况,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于是多次对他进行走访,进行思想鼓励、引导。得知老夏的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一直以来在村里享有盛誉,刘帅对老夏竖起了大拇指:“我特别佩服军人的坚韧顽强,相信您身上也遗传了军人的热血。 ”那一刻,老夏的眼里闪现出一丝亮光。

  得知老夏对山林打猎、捕鱼采摘等野外事物感兴趣,刘帅问老夏:“您知道菖蒲吗? ”他说:“当然知道了,是不是有一种叫九节香,还有一种是石菖蒲……”听到这些,刘帅对老夏有些刮目相看了。菖蒲是“文人之草” ,被称为“花草四雅”之一,深受历代文人墨客喜爱,大文豪苏轼即是“蒲痴” 。第二天,老夏就带着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上山采草。

  当一株株菖蒲映入眼帘,刘帅激动得立马采挖了一棵,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见到诗中的蒲草。更让他欣喜的是,老夏告诉他:“这种野草我们这里很常见。 ”菖蒲是大自然给予太坪村的馈赠,这份馈赠值得被珍视、呵护。何不把菖蒲做成一种产业,让这取之于太坪村山水灵气的蒲草,创造价值再回馈太坪村乡民?老夏既然懂菖蒲,何不让他成为村里第一个菖蒲造景师?

  扶贫工作队经过与村、乡里的干部商量后,决定把菖蒲保护起来,合理开发,不能再乱采挖。从此,这株神奇的草,就像一条情感的纽带,将扶贫工作队与太坪村的村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老夏”也摇身一变,成了“夏大哥” ,精神面貌随之焕然一新。

  文化扶贫,“文盲”成了“文艺工作者”

  夏大哥的改变不仅在形象上,更在行动上。

  他曾是村里有名的“懒人” ,村里关于他懒的故事有很多,最出名的莫过于因为长时间不去管山里的鸡,过年时那些鸡被人当作野鸡全部抓走,那次以后他对养鸡失去了信心,对种地更不感兴趣……家里没有收入,他被列入建档立卡户。

  了解情况后,扶贫工作队同志多次向他介绍国家的扶贫政策,告诉他农民种地、养鸡都有补助。他听了十分兴奋:“种地还有补助,为啥不种。 ”很快,“懒人”夏大哥,变成了忙碌的“勤力人” 。种水稻、养鸡、采菖蒲……找到擅长的事,尝到了“勤快”的甜头,夏大哥从此摆脱“懒”的标签,拥抱新的生活。

  当然,夏大哥最喜欢的工作还是与菖蒲有关,他对菖蒲造景充满兴趣,且有先天的悟性,欣然接受了菖蒲造景师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他和扶贫工作队几位同志整整忙活了两天,在乡里文化站搭建起了菖蒲盆景区。当然这里面夏大哥是最大的功臣,大部分菖蒲盆景都是他寻来的,并一个个从河道里取出,运输到文化站。每次寻得菖蒲,他都会兴奋地打电话给刘帅说:“小刘,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那个长在石头上的草……”

  每次工作队问夏大哥累吗,他总是笑着说:“不累啊。 ”那是源自他对菖蒲的喜爱,源自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文化站的菖蒲盆景在夏大哥的照料下,越长越好,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每次听到大家说盆景漂亮,夏大哥都很自豪。

  然而,随着慕名而来参观菖蒲的人越来越多,夏大哥却有点焦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向别人介绍菖蒲,介绍太坪村的历史呢?他为自己以前没有读过书而感到遗憾,多次和扶贫队提出,想要去参加专门的培训,学习盆景技术。他还想跟刘帅学写书法,但因为不认字学不了,于是他把孩子送来学书法,“多学点文化总是好的,文化也有价值” 。

  被菖蒲吸引而来的还有鹰潭市书协主席王晖,他曾办过菖蒲书法展。他特地从鹰潭驱车到太坪村考察,走时跟刘帅说,要做好“菖蒲文化”的文章,它不是一棵简单的草,而是一棵有文化内涵的草,只有打好文化牌,采养结合,才走得远,不然就会竭泽而渔,让菖蒲在太坪村绝迹……这不仅是书法人的惺惺相惜,也是对扶贫工作的莫大支持,没有功利,没有杂念,犹如菖蒲,如此高雅。

  打好文化牌,做好菖蒲文化产业,这是扶贫队接下来的规划。等到菖蒲在紫砂盆中扎根定型,这些摇曳生姿的生灵将会被搬进书画展厅,同菖蒲主题书画展一起呈现在观者的面前,届时菖蒲连同书画作品换取的经费将直接用于村里的扶贫事业。未来,菖蒲主题假山、菖蒲主题鱼缸、菖蒲石盆等将会成为大山里又一新鲜事物,将逐渐影响并改变山村人对于菖蒲的认识——而夏大哥将是这一切变化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

  “菖蒲耐苦寒,安淡泊,自古文人对它情有独钟。但我觉得它更像太坪村里淳朴的乡民,他们身上同样有菖蒲的这种坚韧与朴实。 ”刘帅坚定地说。

  菖蒲盘石而生,以石为家,在青山绿水间,在广袤天地间,在梦想与生存的夹缝中,安静地努力生长。它们是渺小的,却又是伟大的。它们懂得生命之艰难,但更懂得生命的坚韧。如太坪村的夏大哥,如刘帅,如每一个来山里扶贫的干部,没有一股子坚韧不拔的劲头,哪能踏实行走于这深山老林之中呢?

  这静默的大山,犹如这广袤的田野,纵然有时荒芜,但因有着一代又一代扎根于太坪村、如菖蒲般坚韧的人民,这块肥沃的土地便一直在孕育着,等待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