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产业重塑背景下的发展途径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后疫情时代影视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四川阆中举办——

探究产业重塑背景下的发展途径

  影视和文旅都是因“梦想生活”而生、因“诗和远方”而兴,更是事关人心的“灵魂产业” 。共同的“文化为魂”基底、相似的“娱乐身心”属性,让影视和文旅产业能够相互成全、彼此助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 《乔家大院》让山西的大院闻名遐迩, 《满城尽带黄金甲》 《变形金刚》让重庆武隆走向世界, 《罗马假日》让世人对欧洲风情心生向往……一大拨“爆款”影视作品的横空出世,在为各大景区引流的同时,也不断推进业界对影视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产业重塑背景下抱团发展、强强联手的方法与途径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9月19日,四川阆中,在由四川省微电影协会联盟主办的首届中国(南充)科普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开始前,举办了以“后疫情时代影视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中央新影国际传媒董事长、总编辑、大型纪录片《嘉陵江》总导演杨书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风车》栏目组总导演刘丽娜,电影制片人何钦,导演、制片人曾皓文,文化学者徐世丕等就此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何钦担任制片的电影《情比山高》 ,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滇西人民用生命筑造绵延上千公里的国际输送通道,创造世界筑路史上奇迹的故事。“这部影片着重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大量采用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典型体现出云南题材、云南故事、云南摄制的特点,展现了影片拍摄地云南省云沧市的风土人情,对于该地的旅游产业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 ”

  在杨书华看来,旅游景区应当针对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逻辑,不断发掘自身内在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核,并彰显独有的文化魅力,在这方面,能够与旅游业态完美融合的影视艺术大有可为。他表示,在影视艺术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电影堪称效能最强的“龙头老大” ,从《庐山恋》 《少林寺》到《非诚勿扰》 《心花路放》 ,很多优秀电影都曾带火过一个景区;电视剧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创作者可以将大量情节融入景区生态之中,借此有效传播景区的文化魅力;同时,纪录片、专题片也可以发挥一定的旅游信息传播功用;此外,动画片《熊出没》系列的出品方华强方特基于动画IP打造的旅游景区,近年来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最近,杨书华团队正在拍摄制作一部名为《新三峡》的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他试图对三峡的旅游业态进行再梳理和再发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纪录片彰显三峡之新、三峡之变、三峡之美,将影视艺术的概念策划、资源转化、空间规划和产业孵化有机融入旅游产业之中,借此助力三峡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 ”

  2009年,为拍摄新版《水浒传》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兴建了一座水浒影视城。何钦认为,这座影视城是文旅业态融合的一个优质样本——电视剧投资方与东平县政府协同合作,共同策划、兴建了这座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双方实现了共赢。

  “好莱坞的环球影城、迪士尼乐园等旅游项目的商业运作十分成功,靠的绝不是单一的某部作品,而是靠日积月累形成了如今的产业规模。 ”何钦表示,“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影视出品方要与地方政府一道用心打造优质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文旅项目,而不应以‘一锤子买卖’或‘拍完拍屁股就走’的心态进行合作。 ”

  曾皓文是新版《水浒传》的总监制,他回顾了与东平县政府合作建造东平水浒影视城的经历,表示影视城的运营比较健康,每年营收达几亿元,现在更与泰山旅游挂钩,如今在泰山脚下,有很多免费旅游巴士接送游客前往影视城游览。“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影视城基本上以布景搭建为主,缺少文化感和历史感,如今已经渐渐无法满足游客更高的文化需求,未来应发展更多有文化历史积淀的优质景区,将之与影视项目巧妙融合,创造全新的文旅业态。 ”曾皓文表示。

  刘丽娜在前往阆中的车上,听到同行的一位先生讲述张飞的故事,他的讲述绘声绘色,甚至比书本上的张飞形象更加生动。来到阆中后,她了解到阆中的张飞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人们一直深爱着张飞的文化形象。而到了阆中古镇,她吃到的第一种食物就是张飞牛肉,这种美食鲜明地体现了张飞文化的延续性与现实性。“影视作品与文旅结合是一种发展趋势,二者的结合不仅是一种形式,也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融合,它更需要产生一种结果、形成一种产业的链条。 ”

  据了解,本次科普微电影大赛旨在将科普与影视文化艺术有效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科普教育和科学技术推广。大赛组委会负责人、中国微电影会长联盟轮值主席何朝礼介绍,本次大赛以“科创科普、两翼齐飞,创新智慧、全民释放”为主题,将科学技术的教育、传播、普及与影视艺术相融合,以电影、微电影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并进行传播,为优秀科普微电影提供良好的展示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