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院团疫后复苏还需对口帮扶
栏目:观点
作者:王蓉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在近期帮助烟台市京剧院排新戏的过程中,感觉到青年演员对学戏的渴望,有一位青年演员对我说,20年没有老师教他们了,自己不知道怎么唱、怎么念才是对的。他们的条件拮据,排一个新编历史剧,只有主演有新戏服,其他演员的戏服都是从箱底翻出来的旧服装。

  在更基层的寿光市京剧团,我收了3个徒弟,他们的条件更加艰苦,甚至没有机会、没有时间排戏、演戏。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今年复演以来,他们每天都有露天演出,但并不是演京剧,而是演歌舞、小品、山东快书,一台晚会能有一两首京剧清唱曲目就很难得了。团里几十个人,装台、卸台、演节目,天天如此。我的一个徒弟,行当是旦角,却要负责写快板,在广大的基层,走到哪儿写到哪儿,今天写好,明天就演。她对我说,团里演员行当不全,乐队编制也不全,不请“外援” ,就无法参加京剧相关的比赛或展演。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各地戏曲院团造成了巨大冲击,复演之后,青年演员只有多演出才能有收入维持基本生活和艺术生产,一些省市级的院团有政策扶持、有市场保障,复演后,演出就能排满,相比之下,那些基层院团实在难以为继。

  中央和地方对于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都制定了对口扶贫措施,戏剧行业是不是也可以形成一些扶贫机制呢?比如各地院团和艺术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有困难的基层院团实施对口支援,在当地选一些演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至少让基层院团的舞台撑起来,能排戏、能演戏,就能申请一些相关项目,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扶持。如果我们不有效地帮助他们,全国只有那么几个省市级的院团能够正常运转,基层演员生存堪忧,京剧传承也就岌岌可危了,因为基层传承的稳固是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根基。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剧协八届五次理事会的分组讨论中,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蓉蓉发表了如上观点。本报记者怡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