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交给了人民
——李迪创作道路研讨会综述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6月29日,作家李迪因病逝世。弥留之际,他倾情采写的反映农村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永和人家的故事》和《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付梓出版,成为他留给深爱的这片土地的最后奉献。

  8月30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作家出版社主办的“李迪的文学道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回顾、研讨李迪的创作历程。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会上深情地说:“李迪同志离开我们已经63天了。我和很多朋友一样,震惊、痛惜。他总是精力充沛的、神采飞扬的,他的大嗓门,他的爽朗大笑,还有他那件标志性的大红上衣,我们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人竟这么突然地走了。 ”在铁凝印象中,李迪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不是蜻蜓点水,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敞开他的心,以心换心地去体会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都愿意和他说心里话,聊家常事。他笔下的人物鲜活灵动,他讲述的故事感人至深。也正是在这些朴实的人物形象中,在他们娓娓道来的生活故事中,我们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感受到中国的巨变和人民的伟力。李迪远去,但李迪的精神激励着我们。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用“感情一堆、血肉一堆” (毛泽东评价何叔衡烈士语)评价好友李迪。他说,边疆十年是李迪文化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最后十年则是他绽放生命、历尽风雨的沉淀过程,这是生活馈赠他的“大礼包” 。“热情、真实、快乐、认真”这八个字,可以成为对李迪为人为文的整体概括。

  “讲故事的人走了,但他把故事留给了我们。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对李迪的离世深感遗憾。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是中国作协组织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工程”中的一部,目前这一工程的25部作品已有21部完成待出。何向阳说,李迪为“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付出了他的全部,他生命的最后时间全部交付给了这部作品,也可以说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全部贡献给了脱贫攻坚的写作。“李迪从不概念化地去处理他所选取的事件人物,他的故事中的人都是亲切可感的、活泼泼的,都是让人能够记住的。 ”何向阳表示,李迪这种写作方法是自觉地为“故事讲述人”的作家主体正名,他要通过这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成千上百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作家,讲好发生在身边的日新月异的故事有多重要。

  《中国作家》副主编高伟和李迪自1991年认识,近30年来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真挚的情谊。在高伟看来,李迪的文学道路就是一条践行“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真理的探求之路、成功之路。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姿态,给他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和永远充沛的创作激情。近十多年来是李迪重返文坛、创作井喷阶段。高伟认为,这个时期,李迪真诚地响应中国作协的“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深入生活取得丰硕成果。仅2016年,为了创作反映警察生活的作品,李迪三下扬州创作了《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陈先岩的故事》 ,四下徐州创作了《面对太湖春暖花开》 ,六下无锡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铁军·亲人》 、百篇小小说集《警官王快乐》 ,加上之前的七下丹东看守所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 ,这些都成为作家深入生活的传奇和典范。

  回顾李迪的创作道路,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说,李迪笔端流淌的,是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大时代中小人物所有平凡的和不平凡的点点滴滴。他说:“巴金说要把心交给读者,李迪也是一个把心交给读者、交给自己那些热爱的人民、交给他亲爱的同行的人。 ”

  《解放军报》原社长孙晓青是李迪的战友,有着大体相同的经历,又有着同守一方国土的荣耀。作为知青,上世纪60年代末,孙晓青和李迪先后从北京赴云南西双版纳上山下乡, 70年代初又分别从所在的生产建设兵团应征入伍。虽然不在同一个部队,但是孙晓青知道李迪的文学道路起步于他的“兵之初” 。“尽管李迪后来的创作题材越来越广,成就越来越大,但他文学道路的第一桶金是在部队掘到的。在大量创作军旅题材文学作品的同时,人民军队的诸多优良传统也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他,培育了他忠诚、勇敢、刚强、务实,甚至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人品格,铸牢了他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生追求的思想根基。解析这些年他广受赞誉的许多作品,都可以从这桶金中找到积淀。 ”孙晓青说, 《永和人家的故事》和《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是李迪一生中最后两部作品,他的倾情投入就像士兵坚守阵地或者进攻山头一样,完全可以看成是为了完成国家任务而进行的拼搏与奋斗。尤其在创作《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的时候,他不顾年高体弱,地冻天寒,一头扎进湘西的大山。积劳成疾后,仍在病榻上坚持写作,直到写完十几万字的最后一个字,像战士一样倒在了誓死坚守的阵地上。

  在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看来,在公安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都有李迪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初侦探小说火热,李迪推出了《傍晚敲门的女人》 ,这是他文学风格初步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侦探小说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2011年,李迪推出《丹东看守所的故事》 ,这是他重新开始创作的开端。当时公安文学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公安文学作家,尤其是公安报告文学作家常常搞不清新闻和文学的区别,《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以全新状态出现在公安报告文学舞台上,给了人们很大的启迪。后来的《警官王快乐》是微型小说合集,这本书在公安文学的文体、形式、语言风格上都做了探索,形成鲜明的表率,开拓了公安作家的思路。张策说,李迪是公安文学发展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才华和创作有鲜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基础,这在公安文学创作上非常重要,值得公安作家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