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概观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不忘初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艺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和文艺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前进方向,推动全国文艺界气象一新。2019年,又亲切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致信祝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专门就新中国70年电影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把文艺工作提升到“培根铸魂”的时代高度,号召文艺工作者为此而作出新建树:“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这些讲话对文艺工作的基本属性、时代使命和文艺工作者的当前任务等做了明确指示,为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希望文艺工作者,“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历史的剧中人” ,应该“用心动情,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用自己的文艺创造反映历史巨变、描绘精神图谱,为新时代中国破浪前行、为亿万人民创新创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对文艺工作承担的五项任务作出明确规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工作中,从体制机制层面上对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制度安排,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中国文联组织推动下,全国文艺工作者持续强化文艺界理论武装,加强文艺工作的思想政治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创作观念。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勉励艺术家同行,“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反映人民的心声,与人民一道前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成为人民生活中具有强大能动性的精神力量”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指出:“要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聚焦社会升腾的气象,潜心创作、深耕不辍,努力奏响伟大时代的黄钟大吕,谱写光照千秋的锦绣华章。 ”中国文联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团体会员主要负责人培训班、文艺家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发挥《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艺网等阵地作用,深入宣传文艺界学习、传达和贯彻情况,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把思想政治培训融入文艺业务研修培训。中国文联制定印发了《2019—2022年全国文联系统文艺人才和管理干部培训规划》 ,以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为龙头,发挥重点班次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抓好文艺拔尖人才、中青年文艺人才、基层和创作一线文艺工作者培训。持续开展“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组织创作一线的文艺名家进行主题宣讲。通过持续有力的思想政治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国家文艺指导思想与政策的认同,进一步坚定了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文艺实践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二)影视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全国观众创造出盛典共情的欢乐契机

  我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发展步入观念增强、提质减量、结构优化的关键之年。电影界积极学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地继承新中国70年电影的优良传统,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以精品影视作品回报祖国和人民。各级电影家协会积极开展各类电影人才学习、培训项目,培训对象包括新文艺群体电影人才、青年编剧、青年制片人、青年导演、全国电影企业骨干管理人才、影协专委会骨干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增进电影工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推进电影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领会与理解,加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意识和动力。同时,国有电影和电视艺术制片机构和民营影视公司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自身各项工作。广大影视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抓住“黄金时代”的历史机遇,提质增效,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由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阔步迈进。

  在资本热潮退却、监管力度增强、行业秩序重构、观众趋向理性消费的产业环境下,影视艺术努力寻求注重内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质主题创作不断涌现,书写了讲述中国故事、塑造新型中国形象的复调华章。特别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机长》 《攀登者》 《决胜时刻》 《古田军号》等组成的主题电影作品群的隆重集束推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营造出空前热烈祥和欢乐的节庆氛围,给全国亿万观众创造出盛典共情、亲情凝聚的团圆契机,切实体现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三个无愧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标志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显著提升。电视剧创作者也陆续以精心制作的《外交风云》 《伟大的转折》 《激情的岁月》 《老酒馆》 《希望的大地》 《奔腾年代》 《破冰行动》等作品群为这场盛典节庆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贡献。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电视纪录片中,既有视角宏阔、令人心潮激荡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又有高度凝练的《我们的征程》 ,还有风格清新、注重细节呈现的小品如《第一日》 《彩色新中国》 ,它们以生动而可信的影像铭刻下和激发起人民的集体记忆。

  以现实主义精神讲述中国故事,构成本年度影视创作的主旋律。现实题材作品占据了影视剧创作的荦荦大端,体现出创作者们积极观照当下现实生活、描画时代进程昂扬旋律的努力。电影方面, 《地久天长》以两个家庭的关系展现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转型, 《少年的你》 《银河补习班》等聚焦校园霸凌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过春天》 《送我上青云》 《花椒之味》等关注当下女性群体的生存境遇与情感状态, 《四个春天》聚焦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 《被光抓走的人》揭示现实家庭情感问题,这些都体现出创作者紧随时代脉搏跳动、描摹时代精神图谱的自觉性。电视剧方面,一批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题材力作集中出现,现实题材剧目共计177部,占电视剧总部数的69.69%,稳居主导地位。反映现实生活热点与痛点的家庭伦理剧回暖。

  动画、科幻、少数民族电影等类型取得突破。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动画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哪吒之魔童降世》将我国传统神话叙事资源与当代工业生产及动画审美语言表达进行了有机融合,在一则英雄成长故事中寄寓了对于自我身份与命运抗争的思考,高效地实现了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白蛇:缘起》 《罗小黑战记》等都是标志近年来国产动画产业崛起的优秀作品。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成熟流畅的类型叙事、高水准的视觉效果与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理念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 《撞死了一只羊》与《红花绿叶》两部少数民族题材艺术电影的出现也值得关注,展现出当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拒绝文化猎奇与异域奇观、不断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祛魅化趋势。

  网剧工业化全面升级。网剧完成从爆款频出到精品频出的转型,从类型的创新、内容的多元、整体口碑的提升等方面来看是近几年表现最好的一年。全年共上线网剧221部,相较去年略有增加。制作层面向工业化水准看齐,海外引进剧网播比例增加,IP改编成功率增加,开拓了互动剧、竖屏剧等新形式。“工业化”是2019年网剧的关键词,制作整体升级,如《九州缥缈录》 《长安十二时辰》 《全职高手》等,具体表现在规模提升、制作精细、使用先进技术等方面。不同于卫视平台的主旋律基调,网剧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的特点,与卫视基调形成互补。在差异化、多元化的基调之上,网剧内容出现了主旋律现实题材剧,打破了既有的类型格局,影视创作的艺术水准与观众审美水平均获提升。古装剧在政策转向下迎来新生,题材从“宫斗”与“大女主”的同质化竞争转向男性角色为主的逆向创新。网络电影开启新一轮结构调整,继续向精品化转型和提升。“提质量、减数量、增效益”,是本年度网络电影行业最显著的趋势。规划备案和上线备案的双备案制度让网络大电影更加转向减量增质、精耕细作。全年共上线网络电影789部,与去年同比下降49%,但正片的有效播放量598万次,与去年相比同比提升58 %。在整体上线量下降的同时实现播放量的逆势增长,在作品口碑方面提高显著。

电视剧《老酒馆》海报

  (三)造型艺术:主题创作与多样展览异彩纷呈

  中国造型艺术领域同样异彩纷呈,主题性创作与丰富多样的展览标志着文艺工作者们取得重要成绩。

  第13届全国美展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回应时代要求,以开阔的视野和多样的形式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展现了新时代的万千意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其门类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年画、连环画、插图、漫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雕塑、建筑、动漫、陶艺、实验艺术、平面设计、装帧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和工艺美术等,代表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整体发展状态、学术水准和探索风貌,基本反映了当今艺术的主流形态。共评选出“中国美术奖”作品39件,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家国命运,凸显了写实艺术中强烈的人文关怀。中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主题性美术创作经历几十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在如何以艺术语言反映现实、回应社会等方面,为世界艺术提供了独特的经验,为全球范围内的写实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也存在部分作品浮光掠影,作品的题材与意境趋同、技法语言雷同,甚至不加思考对一些新闻照片进行创作转换、抄袭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当代艺术创作日益体现出强烈的跨媒介性,艺术家们在摄影、录像、绘画、装置,甚至设计和建筑等媒介之间自由穿梭;在展示方式、传播手段上也进行更加多元而交融的尝试。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变得更普遍和成熟,“跨界创作”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将社会调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交往等手段整合到一起,创作出一批兼具图像性与学术性的视觉艺术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艺术家,特别是陶瓷艺术家的创作出现新的转向,聚焦于陶瓷媒介参与数字时代艺术潮流、探讨陶瓷作为物质材料之外的媒介延展性问题。当代艺术创作生态也遇到一些困难与转机,一些著名的艺术区相继遭到清退,虽然给一些艺术家的创作造成一定的困境,但也客观上促进既有艺术区的重新优化和调整。

  中国艺术展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和全面景观:国家级艺术创作工程汇报展、国际间馆际频繁合作、国际著名艺术家纷纷在中国举办大型回顾展,艺术家继续深入乡土田野,中国文物和传统工艺有系统地赴海外展出,等等,这些展览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

  以“艺术乡建”为主旨的各类展览层出不穷。由于大城市艺术展览资源逐渐饱和及相关政策的推动,各类田野或乡村艺术节大量举办,如懒坝大地艺术季、桐庐大地艺术节、酉阳乡村艺术季、第二届安仁双年展、铜陵田原艺术季、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降临:发明风景、制作大地” (上海崇明岛)等,表明艺术介入乡土、活化地域已成为几乎每一个此类艺术节的主旨。

  中国摄影艺术继续稳步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影像的历史价值和纪实作用得以充分彰显。全国有关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摄影展览达千余个,从国家层面主导的纪念展览到各省市展览,再到艺术家个人展览,各种相关影像图片展览将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历史变迁、城市风貌乃至家庭与个人生命历程变化等内容,充分而直观地展示出来,表现出摄影影像在历史记录和档案记忆方面的巨大作用。

  摄影的学术研究和专题出版繁荣。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在中国”摄影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列夫·加布里埃尔森:中国的面孔1980”摄影展、长江美术馆主办的“老安”(安德烈·卡瓦祖蒂)和“初识中国(1981—1984)”纪实摄影展等,均聚焦不同历史时期海外摄影家在华拍摄的照片,让观者认识到摄影对往昔重大历史事件和平凡日常生活细节的记录,展览配套的研讨会显示出学界对近代中国的影像历史、特征与价值的深入研究。

  在书法领域,创作、展览、评奖、教育等都顺畅发展。书法界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创作优秀书法作品,开创新时代中国书法事业的新格局。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 ,为祖国祝福添彩;策划举办学术创作综合大型活动“源流·时代——绍兴论坛” ,将经典法书、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学术批评相融通。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坚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精心改善评审机制,努力打造科学、专业、权威的评审,引导广大书法爱好者、从业者思考书法本体、关注书法家文化素养的兴味,反对单纯重视觉与形式而轻内容与意涵的倾向。大型古代经典研究性展览和名家个案展览取得突出成绩,如上海博物馆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辽宁省博物馆的“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等。

  书法教育持续升温,形成多层次互补书法教育体系。除了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大量的社会机构、书法家工作室及网络远程教育办学合力形成基础教育、社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共生互补的格局。关于书法评论、书法标准的探讨达成一些共识,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新书发布暨书法评价体系研讨会对建立科学完善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起到促进作用。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四)舞台艺术:丰富的创作与演出为中国舞台增添华彩

  在戏剧艺术领域,传统戏曲的传承、展演、创作与研究稳步进行;话剧创作活跃,市场向好;各类地方戏剧节蓬勃发展,成为城市名片、地方文旅支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现一批质量优秀的主旋律戏剧作品,如话剧《历史的天空》 《三湾,那一夜》 《雄关漫道》《追梦云天》 《苍穹之上》 《谷文昌》 《干字碑》 《记忆密码》 、京剧《北平无战事》 《红军故事》 、闽剧《生命》 、淮剧《送你过江》 《浦东人家》 、豫剧《重渡沟》 《戈壁母亲》 、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 、沪剧《敦煌女儿》 、黄梅戏《邓稼先》 、河北梆子《李保国》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在传统历史题材创作上,代表作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话剧《杜甫》和国家大剧院等推出的话剧《林则徐》 ,两部作品塑造出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再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断面,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历史思考。除此外,话剧《你还弹吉他吗》反映了中国当代女性在家庭、事业和情感方面遭遇的现实困境。

  文旅融合趋势大力促进了戏剧市场的发展。主流、商业、先锋实验或国有、民营、个体进行行业细分,不同的院团机构完善创作生产、剧场运营、区域联动、衍生开发的生态协同,特别是以区域剧种联动展演和以特定形态如小剧场为凝聚手段的平台搭建,促进了各类戏剧节展日趋成熟。诸多戏剧节层出不穷,参展剧目质量不断提升,节展机制也日益专业、高效。

  戏曲领域延续了近年来蓬勃的发展势头。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美学精神凸显的氛围下,戏曲创作成果显著,反映当代现实和新中国建设历史的现代戏依然是新作品的主流;各类展演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戏曲演出市场逐渐向好;对于戏曲生态的关注与继承传统的重视,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戏曲传承和研究的学术成果引人注目,从整理改编剧本、剧目到编辑完整剧种书系,形成一个整体。

话剧《历史的天空》剧照

  曲艺艺术也处在平稳发展的状态中,在创作表演、理论评论、评奖办节、培训研修、行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 ,明确提出曲艺传承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对近年来曲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在“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庆祝中国曲艺家协会成立7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周上,来自全国的400余名老中青少曲艺人“四世同堂”共同奉献了6场精彩演出。全国非遗曲艺周以“非遗曲艺薪火相传”为主题,共有131个曲艺项目参与演出,体现出非遗融入人民生活的“活态保护、活态传承”理念,同时融合了现场交流展演和线上传播手段的双重创新。首届“相声非遗大会”汇集全国30多家曲艺团体百名相声名家演出精彩节目,显示了相声艺术强劲的发展势头。

  曲艺新创剧目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蕴的交相呼应。天津市曲艺团的大型三国情景曲艺《羽扇》 ,以苍劲刚健的京韵大鼓为主基调,辅以说书人旁白、鼓曲联唱等形式向观众演绎诸葛亮鞠躬尽瘁、为国利民的风采,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唯一入选的曲艺类作品。新编长篇历史评书《大汉刘邦》 ,取材民间故事,在生动解读汉高祖开国历史的同时对汉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展示。在发扬传统之外,曲艺界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当代性表达方式,如海派评弹《高博文说繁花》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繁花》 ,已演出上百场,说明保留原著文学韵味以及地方风味和技艺风范契合度的重要性;再如北京大逗相声出品的“曾经的我”系列作品和上海品欢相声会馆创作的具有外国元素特色的系列作品等。

  音乐事业在创作、表演、活动、教育和研究等方面取得许多成果。音乐界积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和表演献礼作品,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文化和旅游部下属音乐表演团体、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集中创作了一批献礼作品,反映出新时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活力。歌剧、交响曲、室内乐、主旋律音乐,乃至人工智能音乐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创作和表演亮点。

  专业作曲家在交响曲、歌剧等大型体裁上佳作频现,努力创作具有新时代文化特征的音乐精品。“奋进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由序歌《祖国的道路》和《新时代的脚步》 《新时代的向往》 《新时代的荣光》 《新时代的奋斗》等四个乐章及尾声《新时代的光芒》组成,兼顾了时代性和民族性两大音乐风格。 《第七交响曲(英雄) 》和《风雅颂之交响》成为本年度中国交响曲创作的重要亮点。音乐创作以宏大题材为主体,中小型作品则相对偏少。歌剧创作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亮点,公演剧目大约为50部,其中新创剧目19部,复排剧目31部。在新创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沂蒙山》 《萧红》 《采珠人》 《玉堂春》 《天地神农》 《马可·波罗》 《英·雄》 《三把锁》等。

  在音乐表演方面,各大音乐厅、歌剧院和综合演艺场所呈现出多元、活跃的音乐表演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体的音乐会明显增多,显示出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年教育普及中取得的理想成果。民族器乐表演正向着专业化、高水平的方向迈进,使许多久已边缘化的音乐传统重获生机。在古典音乐领域,各大音乐厅、剧院和综合演出场所积极开拓国内外演艺市场,将更多杰出音乐家和乐团引进中国,诸多极具代表性的国际知名乐团和音乐家来华演出,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新兴的古典音乐消费大国。

  舞蹈艺术行业发展呈现出不少新趋势,在创作、市场、交流、教育等层面取得出色成绩。在艺术创作方面,原创作品的总体规模基本稳定。在国家艺术基金等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推动下,一批大型舞剧与小型剧(节)目借势而出。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立项名单中共有大型舞台剧和各类作品创作项目124项,其中舞剧8部。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27项,其中舞蹈类55项。相对大型舞剧而言,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在题材选择上更加丰富,整体上更具实验性。在舞蹈专业领域内,以风格为主要依据的舞种划分在创作、教学等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但在引发广泛关注的舞剧作品中,风格属性日趋模糊。

  舞蹈演出市场发展蓬勃,各类舞蹈节成为集中展示舞蹈创作成果与舞蹈艺术风貌的平台。在爆款作品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的带动下,舞蹈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北京为例,全年舞蹈演出场次稳定增长,较去年增加38场,各类舞蹈作品共演出488场,比去年同期增加8.4%,票房收入达1.1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8.0%。多个剧场加大舞蹈市场开拓力度,如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全年共推出18个作品、共计35场演出,既包括《永不消逝的电波》 《草原英雄小姐妹》 《彩虹之路》 《沂蒙三章》等现实主义题材舞剧作品,也有来自俄罗斯、意大利、古巴、捷克等国的著名舞蹈团体的精粹作品,还有诸多实验性较强的小型舞作在此次舞蹈节中上演,展现出舞蹈艺术创作在观念与技术上的多元趋势。一些持续多年的舞蹈演出系列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体育舞蹈的发展同样带动了一系列舞蹈节的出现。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

  (五)民间文艺:传承、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

  民间文艺在抢救与保护、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民间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增强民间文艺学者的自省意识,推进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创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产生了一批相应的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研究成果。学界回顾新中国民间文艺发展的历史,总结成绩、经验与不足;梳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的历史,为进一步深化学科发展提供基础。

  通过建设特色民间文艺之乡、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等方式,持续推进民间文化遗产的原产地保护。多项具有抢救保护性质的文化档案搜集、整理与记录项目启动或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推进,让中华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非遗保护及传承开拓新途径,与新媒体、旅游发展和乡村建设相结合。

  民间文艺研究持续推进,取得系列成果。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顺利推进,示范卷已有近40卷提交初稿,举办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该系列成果的出版既是对工程开始以来的成果展示,也为工程的后续工作提供了范本、奠定了基础。此外, 《中国戏曲志·澳门卷》 《 〈格萨尔王传〉大全》藏文版和《满族民俗文化》丛书等书籍出版,标志着我国民间文艺整理资料渐趋丰富,呈现出多民族、多地区、多体裁和多语种的特征。民俗学跨学科趋势加强,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互动联系,扩展民间文艺研究的方法和视野,推进研究的创新与深入开拓。

  在杂技艺术方面,杂技界打造了一批精品杂技、魔术节目。在第40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第12届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国际马戏节、第八届西班牙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第135届意大利国际魔术大会、第四届澳大利亚国际马戏节等国际重大赛场继续书写辉煌。杂技剧创作不断推进, 《战上海》 《水秀·龙石》等新创杂技剧目创作主题丰富,艺术手段多样,成为杂技艺术突破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地相继举办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首届中国杂技春晚、“壮丽七十年奋进新时代——新中国杂技成就展” 、庆祝第十个“世界马戏日”专场演出、第六届中国国际马戏节、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第十一届上海国际魔术节、第三届深圳魔术艺术节等大型文艺实践活动,为人民群众奉献精彩的杂技艺术精神食粮,扩展了杂技艺术市场。中国杂技家协会举办“送欢乐下基层”“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精品杂技下基层”等系列文化惠民与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六)文艺理论与评论:中国学派讨论与评论话语建构

  中国文艺理论继续深入探索,在文化自信与自主话语体系建构、传统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更加深化了认识。文化自信、中华美学风范、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等重要问题日益成为学界研究与业界创造的共识,大国崛起、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语境全面促进了中国自身文艺理论自觉意识的确立。各类中国学派的主张获得广泛讨论,从“中国电影学派”“中国乐派”“中国动画学派”“中国艺术学派”“艺术人类学中国学派”“舞蹈学中国学派”等命题可见,众多文艺门类都在积极探讨中国艺术学派的可能。各门类学者围绕该门类“学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意义与价值等进行讨论、辨析与争鸣,并在不断争鸣、辨析中寻求开放而包容的建设性探讨。

  文艺理论界对国家文化艺术的传统继承与研究、当代创作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积极响应。有27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主题集中在中国传统艺术研究(如“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等) 、新中国艺术历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新中国器乐乐种传承发展研究”“当代中国舞剧的历史脉络、创作实践与发展态势研究( 1949—2019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研究”等) 、中国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中国乐派研究”“中国声乐艺术研究”等) 、当代中国文艺发展问题( “网络文化安全研究”“ ‘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市场主体建设研究”等)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艺术理论研究对于国家重大文化问题的积极回应与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