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为少年儿童服务的“乌兰牧骑”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升格为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为院团改革带来诸多启示——

打造为少年儿童服务的“乌兰牧骑” 

  大型现代儿童剧《戏娃》今年六一在常州大剧院试演,图为演出剧照。

  接连创排《少年华罗庚》 《留守小孩》 《青铜葵花》 《戏娃》等10余部现实主义题材原创儿童剧,荣获30多个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在北京、上海等地巡演8000余场,观众超过800万人次……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华罗庚艺术团,这个原本濒临绝境的县级剧团, 2002年在江苏省率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18年来,剧团勇于变革蹚新路,守正创新出精品,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创业的精神,秉持无怨无悔的艺术追求,经历数不清的磨难和挫折后,终于迎来成长的蜕变,走出一条“小剧团大主题、小剧团大市场、小剧团大作为”的文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唱响新时代文艺奋进之歌。

  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常州市和金坛区委、区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在阵地建设、精品创作、以奖代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这家剧团多方倾斜,并给予相对固定的财政扶持。今年6月1日,常州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又迎来一个重要时刻——自2018年11月21日,剧团成功增挂“常州市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逐步培育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儿童剧精品生产基地之后,这次又增挂“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江苏大剧院与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也与其签订演艺市场战略合作协议。揭牌仪式结束后,大型现代儿童剧《戏娃》在常州大剧院试演。

  >>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实现凤凰涅槃

  华罗庚艺术团的前身为金坛锡剧团,是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县级剧团。20世纪60年代前后,该团的《火焰山》 《秦香莲》等剧目和崔龙海、吴美蓉等知名演员,曾在周边地区产生较大影响。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传统锡剧的演出市场不断萎缩,剧团效益开始整体滑坡,历史遗留债务达100多万元, 23名退休员工手上持有大量未能报销的医疗费发票, 51名在编员工中有26人下岗在家,戏演一场亏一场,一线演职人员也只拿60 %的工资……到2002年8月,金坛锡剧团已无法正常运转,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于是,锡剧团在江苏全省率先进行改革,所有人员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 ,终止劳动关系,有序分流。

  纵然不舍,金坛锡剧团团长史国生也不得不面对与伙伴们就地“解散”的现实。其在北京开公司的妹夫看好史国生的执着和敏锐,极力发出邀约,高薪聘请他到公司给自己当助手。然而,在北京的那段时间里,史国生脑子里想的都是曾经的伙伴、剧团和舞台。没几天,史国生接到电话,得知剧团要返聘20名员工,这一刻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澎湃。于是,不顾亲人的反对,史国生连夜返回金坛,毅然重新扛起剧团的“牌子” ,改名为“华罗庚艺术团” ,并被大家一致投票推选为团长。

  改革后,剧团保持“三个不变” ,即原有财政差额补贴渠道不变、国有产权性质不变、原有金坛锡剧团牌子保留不变。同时,大胆变革剧团的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上,由具体型向宏观型转变;在人事体制上,由派遣型向聘用型转变;在分配体制上,由固定型向灵活型转变。

  >>把目光放远,我们必须“变”

  “既然改,就改彻底一点。 ”担子落在史国生肩上后,他不负众望,大胆开拓探索新路。通过转变儿童剧、转变现实题材、转变全国演出市场“三转变”的方式,使剧团走出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双赢之路。

  当剧团准备往原创儿童剧这个方向发展时,当时文化系统内外还有些不同的声音,也有许多人为他担心。史国生耐心地跟大家分析形势,认为全国的专业儿童剧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其他省市很少,江苏目前还没有。既然有需求,那就勇敢去闯!中国有近两亿儿童,在儿童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背景下,大家要把目光放远点,努力去开拓儿童剧这块广阔的市场。所以,剧团必须“变” 。

  初步确立方向之后,史国生选择果断地去探索和实践:没有现成的优秀作品,他领着大家直面生活打造原创作品;没有启动资金,他就拿出自己仅有的6万元积蓄,甚至后来抵押了自己的房产;没有专业演员,他用真诚和温暖招来并留住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没有道具服装,他带动大家自己动手做、用心缝……几经打磨、多番修改后,剧团的首部儿童剧作品《少年华罗庚》终于完成了。为了检验作品,史国生大胆计划,表示“第一站就必须打进大上海” 。

  《少年华罗庚》在经过几番“大手术” ,换了3次演员,先后修改了10余次后,终于如愿登上了上海的舞台,并一炮打响。此后,剧团相继创排的《飞吧,大雁》 《永远的雪梅》 《留守小孩》等几部大戏成了剧院的“免检产品” ,华罗庚艺术团成为全国第一家演进上海大剧院的县级剧团。不久,凭借着儿童剧这块“敲门砖” ,华罗庚艺术团逐渐敲开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剧院的大门。

  >>从无戏可演到“超负荷”演出

  一个县级小剧团在现代形势下要想走向全省、全国的演艺市场,道路是十分崎岖的。华罗庚艺术团在各地演出,流动性大,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都是在外演出奔波。常常是连轴转,很多时候等前面的剧团离开已经是半夜时分,他们才能进场装台,这一忙往往就是一个通宵。当天刚放亮,大家又得马不停蹄地化妆、走台,紧张地准备上午的演出。为节省开支,在艰苦的台口流动中,他们带着锅灶自己做饭。每个演员都是多面手,一人顶4人用,拆搭舞台、制作道具、营销宣传,样样都得干。最终,艰苦的打拼让剧团从演艺市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到目前为止,该团的演出合同已经签订至2021年,从无戏可演转变为“超负荷”演出。

  心无旁骛守主业,不忘初心得始终。多年来,金坛华罗庚艺术团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中华强国新一代少年儿童为崇高使命,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创作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和文化担当放在首位,坚持以现实主义题材的大型现代原创儿童剧为主攻方向, 10部儿童剧累计演出8000多场次,跋涉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的50余个地区。剧团所经之处、所到之地,场场爆满,并因此荣获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

  >> “一天四场一个样,一人千人不走样”

  作为儿童剧团,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始终坚持“高定位选材、高起点创作、高水平演出”的原则。在创作题材选择上,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与“体现本地人文精神”相结合。如华罗庚是金坛籍名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学家, 《少年华罗庚》把华罗庚少年时期在家乡金坛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艰难成长历程搬上了舞台。殷雪梅是全国道德模范, 《永远的雪梅》便成功塑造了一位新时期普通教师“不普通”的英雄形象。此外,该团还针对留守儿童这一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以金坛“建筑之乡”因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而关联家庭、学校、社会的新问题为原型,创作上演了大型儿童剧《留守小孩》 。

  儿童剧《青铜葵花》则是该团近年来重点打造推出的一部力作。2018年5月,根据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改编的同名儿童剧在南京首演。为扩大该剧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能够欣赏到这部儿童剧,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启动了该剧的全省校园巡演。仅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这段时间里,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利用舞台车、学校操场、礼堂、报告厅等场地在江苏全省27个县(市、区)巡演了300余场,并受邀到上海、安徽等江苏省外展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巡演期间, 《青铜葵花》剧组走进曹文轩的故乡——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油麻地”开展特别活动,故事发生地实景与剧中鲜活的艺术形象相交织,引发了观众们的强烈情感共鸣。作为近年来国内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融、叫座又叫好的儿童剧精品, 《青铜葵花》荣获2018年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展演“特别奖” 。

  值得一提的是,改制分流后的剧团,由于本土演员力量不够,在面向全国各大院校选聘儿童剧演员时,起初一些外地学生心存疑虑,因为他们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县级小剧团,但当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该团,当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剧团给予大家的热情和真诚后,全都留了下来。

  多年来,为了让更多孩子看到优秀的儿童剧,华罗庚艺术团以“一天四场一个样,一人千人不走样”追求极致的文艺匠心、反复无数次的修改打磨和提炼升华,所到之处,其演出的艺术效果及精神风貌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热情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