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民间手工艺品助农家稳定增收
栏目:文艺界在行动
作者:本报记者 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曾经被视作农业废弃物的麦秸如今变成了工艺品,还让一些贫困户脱了贫?田里种植的大片葫芦用来做什么?村里农民闲暇时三五成群拿着毛笔去干什么?这些问题都要从山东聊城高唐县的“文艺扶贫”说起。

  高唐县是画家李苦禅、孙大石等的故乡,有着浓厚的书画氛围,是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在脱贫攻坚之时,高唐县的人民转动脑筋开始思考,文艺该如何在脱贫之路上发挥作用?

  传承人李志海的祖上从1860年创立麦秸画的制作工艺,过去一直作为自娱自乐的手艺留存,直到2018年,高唐县文联下乡调查时,这一工艺才被发掘,后来还被推荐到山东省文博会,获得广泛关注。最近在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上,李志海的麦秸画被“秒杀”一空,还有上百人预定购买。

  看到以前自娱自乐的麦秸画被那么多人喜欢,李志海在高兴之余,还有了“甜蜜的烦恼” ——订单太多,忙不过来了。高唐县文联和三十里铺镇政府为其提出了产业化思路,在他们的帮助下,李志海在镇上开起了工作室。李志海把麦秸画制作过程进行拆解,分成12道工序,把每一道工序都无偿教给前来学习制作的村民。对于这样的学习,当地村民十分乐意——不但能学到手艺,不用交学费,还能拿到工钱。在李志海的工作室里,有50多岁的妇女,也有残疾人,在社会上不好就业的他们,在这里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目前,该工作室已吸纳多名贫困户上岗创作麦秸画。在这里,甚至还有从济南赶过来的学员,谈起为何会从济南来这里学习麦秸画,王宽美介绍,她是为了回去能教给自闭症患者,从而实现自闭症人群的再就业,“有些对美术特别感兴趣的自闭症患者非常适合做这项工作。 ”王宽美说。

  在李志海工作室隔壁,是李勇的葫芦工作室,里面陈列着上百个形色各异、带着各种图案的葫芦。据李勇介绍,现在订购绘制葫芦的订单很多,需要大量人手来操作,将这些村民纳入工作室,解决了很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除了可以让贫困户加工葫芦挣到钱,在地里种葫芦,同样能获得收益——每亩地里的葫芦能卖到五六千块钱。李勇认为,让百姓充分参与到绘制葫芦这门民间艺术中,正是实现了民间艺术的“从民间走向民间” :古老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走向现代广泛的民间生活,不让他停在少数人的手中,才算是把民间艺术传承好了。

  高唐县书画产业渐成规模,民间工艺品麦秸画、葫芦绘制、根雕、剪纸、烫画、布艺、版画等纷纷精彩呈现。其中孙庄村深挖历史人文优势,走通了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村集体收入由三年前的“零收入”达到2019年的25万元。该村文化氛围浓厚,书法、绘画爱好者众多,高唐县文联还专门在此设立了孙庄村书画协会,目前有会员20人,一到闲暇时候,他们就聚在一起交流书画创作心得,一些会员感叹,“从前都是自己在家闷头写写画画,现在有了协会,我们就方便交流了,更好进步了” 。

  2020年,高唐县囤庄村也将利用上级扶贫资金20万元建设扶贫加工基地,发展村级手工艺品制作产业,预计能够带动40余户贫困群众在家制作手工艺品,为囤庄村贫困群众的长期、稳定增加收入奠定基础,巩固贫困户脱贫成效,预防返贫,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