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播出——
“中国原创”应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
栏目:观察
作者:孙佳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悄然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来到了第五季。这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确, 《中国诗词大会》 《见字如面》 《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多档不同模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近年来先后在从央视到地方卫视,从电视到视频网站等不同级别、不同媒介的平台播出,都赢得了收视率和口碑上的双重认可。这股从2016年左右开始,在2017年、 2018年形成全国性话题,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潮,也由于明显不同于以往那些投入巨大、有大牌明星压阵,同时强调视觉效果、情节冲突、节目气氛的综艺模式,被普遍认定为我国综艺节目界的一股“清流” 。

  在我国广电行业进入调整期的当下,这一波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潮在受到巨大肯定的同时,也被寄予了担负起开创我国综艺节目多元化格局、摸索我国广电行业原创路径的重任。然而, 《中国诗词大会》 《见字如面》 《朗读者》 《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行业环境下诞生的?这些深受好评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又是否能够承担起加强“中国原创”品质的重任?

  只有回顾我国综艺节目30年来的内在演化脉络、理清我国综艺节目模式的真实发展历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认清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走红的深层次原因。从上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当下,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快速发展之前,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曾经历过“港台模式”“欧洲模式”和“韩国模式”三个特点鲜明、风格迥异的不同发展阶段。

  1990年,与《综艺大观》同时期播出的《正大综艺》 ,既是内地引进港台综艺模式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广电史上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综艺节目。尽管已有过多次不甚成功的改版,在今天已经事实性停播,但其近30年的生命周期,放眼整个世界电视史,都是屈指可数的行业纪录。 《正大综艺》的意义在于,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广电行业开始进入市场化、产业化改革的初始阶段,港台综艺模式由于语言、文化上的近水楼台,成为我国广电行业所抓到的第一根“救命稻草” ——1999年前后,当所有省级卫视的综合频道全部完成“上星”之后,面对高昂的日常维护成本,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一系列主打“港台风”的电视综艺节目,开始迅速出现在全国范围的卫视和地面频道中。然而,随着观众观赏品位的不断提升, 《正大综艺》等港台综艺模式的节目,很快就不再能满足受众日益丰富的文化娱乐消费渴求了。

  随之出现的以欧洲综艺模式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既涵盖了央视的《幸运52》 《开心辞典》等益智类节目,也包括《超级女声》 《中国好声音》等受众十分广泛的选秀类综艺节目。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超级女声》的出现,对于我国广电行业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影响更是不仅限于广电行业单一领域,对于我国青少年文化、亚文化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但无论是益智类综艺模式,还是选秀类综艺模式,欧洲综艺模式具有的通病是:具体的综艺规则大多比较僵化,每个参与者都被限定在相对固定的角色位置中,大部分参与者都按部就班,发挥空间较为有限。

  故而,随后热播的《奔跑吧兄弟》 《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综艺模式的室外真人秀,与《超级女声》 《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相比,参与者获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韩国综艺模式在近几年里具有近乎垄断的行业地位,曾在很长时间内位列各卫视的收视榜前茅,就连央视都曾播出过有韩国综艺模式特征的《叮咯咙咚呛》 。

  与此前的三大发展阶段不同,近几年来的文化类综艺热潮,成为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广电行业在多重压力下探索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原创综艺节目模式。当前的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显然不应仅仅被看作所谓的“情感坚守” ,或者是简单的“情怀问题” ——在越来越“速朽”的文化娱乐市场中,只靠情怀和坚守这些说辞,绝不可能生存下来。尽管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近几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当下,这类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原创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面对复杂的产业环境,今天的文化类综艺热潮,到底是不是昙花一现?我国的本土综艺模式何时能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中国原创”的称号?这些都将构成在未来再回看、再审视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历史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