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类节目助力脱贫攻坚
栏目:艺论纷纷
作者:吴学安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央电视台的《决不掉队》《扶贫周记》 、东方卫视的《我们在行动》、河南卫视的《脱贫大决战》 、广西卫视的《第一书记》 、海南卫视的《脱贫致富电视夜校》 ……近年来,各种扶贫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为电视荧屏增添了一抹亮色,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轻骑兵” 。

  综艺与扶贫,看上去并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却因为这些扶贫类节目而“联姻” 。对电视综艺节目而言,过去几年内虽迎来收视率的大幅增加,但也面临着原创性不足,明星化、娱乐化倾向过重的质疑。在此背景下, 《决不掉队》《我们在行动》 《亲爱的客栈2》等节目选择将扶贫元素融入其中,在内容编排和嘉宾阵容选择方面为综艺节目带来了新思路。除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扶贫,线下的扶贫活动同样得到延伸。比如有些扶贫类节目还邀请明星、企业家担任观察体验者或公益助农大使,实地探访,了解扶贫困境,参与寻找扶贫思路。

  作为国家政策宣传的喉舌,电视媒体肩负着扶贫的责任与使命,其议题设置对于宣传和解读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更是义不容辞,也可以对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起到监督和建言的作用。正如某些专家学者所言,扶贫类电视节目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把宣传的“形”与脱贫的“实”结合起来,甚至“实”比“形”更重要,不仅要做脱贫攻坚的记录者,更要做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如果贫困群众不能通过节目获益脱贫,节目的形式再花哨,内容再好看,收视率再高都算不上成功。

  扶贫是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长期政策,有助于城乡关系的平衡发展。而现实中,扶贫节目能否实现最大的传播价值,也有一些需要警惕的问题,例如过于追求戏剧化矛盾冲突,节目选择性的挖掘导致对贫困群体的选择性遮蔽;节目一味追求收视率,加大娱乐元素,往往忽视或无视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扶贫需要精准施策,要因地制宜创新,不能盲目跟风。对于扶贫节目制作方而言,必须打磨出更能吸引观众的节目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这样节目才有价值、有内涵、有生命力,综艺营销也将更有针对性和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