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古琴专业教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作者:张初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报讯 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艺术,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003年11月,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而自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各音乐学院的民乐系相继设立古琴专业以来,已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专业古琴教学,对于古琴人才的培养和琴学的传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承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协办的首届全国古琴专业教学研讨会12月7日至8日在京举行,旨在进一步提升高校专业古琴教学水平,深化认识古琴艺术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活动包括开幕式、三个单元的学术研讨和一场古琴名家音乐会。开幕式上,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分别致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章红艳主持开幕式。

  两天的研讨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兼具理论探讨与实践。研讨会共分三个单元的学术论坛,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苗建华、章华英等主持,赵家珍、李凤云、杨春薇、伊鸿书、李村、戴微、戴晓莲、吴钊、丁承运、章怡雯、刘英丽、赵晓霞、龚一等来自全国各音乐学院、研究机构和部分师范院校的专业古琴教师、知名琴家和学者在会上发言。大家围绕专业古琴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思考”“招生、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与文化传承”等议题,提出各自的思考与建议。

  研讨会总结了专业古琴教学的历史经验,分析了专业古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根源,探讨了专业古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专业古琴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如何在古琴专业的招生、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等环节,做更进一步的完善? ”“专业古琴教学与古琴传统的传承,有什么样的关系? ”等话题,与会专家学者达成一致的意见与共识,从而为更好地培养专业古琴人才、完善古琴学科建设、传承古琴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大家对专业古琴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当下专业古琴教学中文化底蕴的缺失、演奏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同质化倾向等问题进行反思。

  12月7日晚,“高山流水·古琴名家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吴钊、李祥霆、龚一、丁承运等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及来自全国各音乐学院的琴家,分别演奏了《高山》 《流水》 《樵歌》 《广陵散》 《阳春》 《欸乃》 《忆故人》 《大胡笳》等经典古琴名曲。

  (张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