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艺人才需要怎样的成长助力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才不足、培养不易,多个艺术门类专家学者思索——

青年文艺人才需要怎样的成长助力 

  “从中专到大学按10个年级来算,目前戏曲专业在校生只有1万多名,考虑到戏曲人才成长的规律,不是学一个就能成一个,十分之一的成材率已经很可观了,那么我们未来10年可以期待的戏曲人才可能只有1000多名,这是很可怕的。 ”近日在京举办的“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上,北京京剧院院长、编剧刘侗对戏曲人才的紧缺表示忧虑。

  人才不足、培养不易是多个艺术门类普遍存在的问题,戏剧、影视、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现状,就如何培养青年文艺人才,如何让青年文艺人才更好地成长、更有效地发挥自身才能展开了思索。

  需要从业者关注教育

  “目前全国从事戏曲教育的学校有70所,覆盖的剧种不到70个,全国有348个剧种,也就是说大部分剧种人才没有专门的学校来培养。而且目前全国从事戏曲教育的在编教师也不到2000名。 ”刘侗介绍,戏曲艺术教育需要基本功教师、剧目教师,基本功教师分毯子功、把子功等,剧目教师分流派、行当等,还要分男生、女生,还需要乐队伴奏教师,这些加在一起不少于30名教师,才能把一个剧种的教学全面开展起来。

  刘侗表示,戏曲艺术目前急缺服化道专业教师,“只有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戏曲舞美技师班有专门的服化道教学,但是戏曲专业院校又没有相应的本科专业可以对接,很多舞美专业教的是创作设计,不是服化道,舞美技师班的人才没有途径深造” 。刘侗说,以北京京剧院为例,每年七八百场演出,都需要服化道专业人员。现在主要负责这方面工作的都是从武行退下来的。刘侗表示,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上还需要更全面、更完善。为此,他呼吁戏曲从业者积极投身戏曲艺术教育、编写教材,帮助戏曲人才成长。

  “在影视行业,我们看到的都是大明星、大导演,其实电影是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产品,它很难靠个人的天才来完成。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说,电影行业基础的专业化教育还是很匮乏的,“像美工师、道具师、化妆师、灯光师,都是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职业,他们都在幕后,但恰恰是成千上万这样的电影产业工人在支撑着电影。我们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成为爆款,是因为它背后有着数百家动画公司、成千上万名动画师在支撑” 。张慧瑜表示,影视产业非常需要专业化、技术化程度高的艺术人才及相关培育机制。

  以剧目推出人才

  青年演员、导演马彦伟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生。回忆起在儿艺的成长历程,马彦伟说,“当时正好剧院在创作一台青春音乐剧,儿艺的前辈在唱、跳方面有一些局限,而我这个舞蹈学院的毕业生一下子找到了施展的空间,所以我一进儿艺,就担任主演,每次排练,前辈们都会给我一些建议,‘你这样演可能更好’ ,或者,‘你这句话逻辑重音是不是有一点说错了’ ,当我成功演绎了这个角色,我感觉到是剧院的这样一种氛围在支持着我” 。马彦伟说。

  为了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儿艺还经常请剧院的老艺术家回来进行讲座,没有停止过对青年演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指导,比如请声乐、台词、舞台美术、灯光技术等专业老师来进行培训,给创作人员提供不定期的艺术观摩机会等。“2013年,我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除了演员的工作,也得以从编导层面挖掘自己的潜力。 ”马彦伟介绍,剧院很多青年人才在一些剧目的创作中得到了锻炼,“比如‘成语魔方’系列作品,就是以成语故事为素材编创剧本并搬上舞台,这样的项目给剧院非创作人员编制的青年演职人员发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

  为了发掘编创人才, 2010年,中央芭蕾舞团举办第一届芭蕾创意工作坊,青年演职人员自主选材、编创作品进行展演,费波、张镇新等青年编导由此崭露头角。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王全兴介绍,费波在创意工作坊的实践,也为他之后的作品《孔子2012》 《鹤魂》 《沂蒙情》等作品打下了基础,他还参与了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编创。后来,中芭就把《牡丹亭》《敦煌》这样的大型剧目交给费波执导。“在《敦煌》创作之前,我们让他去敦煌采风,三个月的时间,他和当地的绘画界、雕塑界打成一片,这部作品也确实把他的领悟、体验通过芭蕾完全展现出来了。 ”王全兴表示,中芭还时常让青年人才去德国汉堡艺术节等国际性舞台锻炼,形成了在创意工作坊进行创作实践,到国际舞台学习、检验,到基层体验生活、丰富作品血肉的青年人才培养良性机制。

  积极的行业引导

  “美术创作不像舞台艺术,它更多的是个体行为,青年美术人才需要有效的引导。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刘冬妍表示,为了引导青年美术人才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了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以班为单位承担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任务。这一创作项目由50多名专家对创作人员进行辅导,平均每个专家可以辅导两三人的作品,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些专家不仅参与选题的论证过程,而且深入创作和教学现场对学员进行辅导。

  “儿艺和很多院团都存在青年编导、演职人员流失的现象,有的演员在编,却和公司合作,很少参与院团剧目的创作,有的编剧不再写舞台剧剧本,只写影视剧剧本。 ”马彦伟认为,不良的行业生态和媒体导向是导致这类现象的根源之一。 “剧院需要不断创作、不断演出,工作强度非常大,但一些演员的获得感却不大,有的人看到影视演员的片酬和曝光度,难免感到挫败。 ”马彦伟表示,如果不能让从业者感受到从事这个行业的价值,人才流失和行业生态滑坡将形成恶性循环。对此,刘冬妍表示,要多压担子,让青年人才承担重大任务,“其实把重大任务交给青年人才,不仅是对青年的考验,更是对组织实施者是否有这样的魄力、是否有这样的掌控力的考验。 ”刘冬妍说。

  “谈到青年文艺人才的成长,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当然是一个标准。但成为名家的毕竟只是少数,成长应该还有另一重标准,那就是鼓励青年文艺人才做好基础的艺术教育、艺术培养工作。 ”在张慧瑜看来,要出一流的人才,必须培养出一支规模可观的优秀人才储备军,这恰恰需要基层青年文艺人才投入才能、付出心血在艺术教育中。 “这些人在基层工作,可能无法走到聚光灯下,但是只有他们为人才的发掘和培育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优秀人才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如何以良性机制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张慧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