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寄来的“春天”
栏目:编读往来
作者:张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十多年前,在朋友的办公室,我第一次见到《中国艺术报》 ,鼓起勇气说要带走几张,希望他准许。因为是单位订阅的报纸,外人拿走是违规的,幸好,朋友慷慨,我也就小心翼翼地收集了“书法篆刻”“副刊”几个版面的报纸。

  后来,我发现另一个朋友的办公室也有《中国艺术报》 ,便希望他让我收集“书法篆刻”“副刊”几个版面。他很奇怪地反问:为什么非要带走呢,在办公室里阅读不也很好吗?——不,要带走,不仅阅读一遍就完了,而是作为学习资料,要收藏,装订成册,方便日后随时阅读与参考。后来,朋友单位搬迁,需要处理一些报刊,他主动给我发信息,这回我光明正大地收集了多期《中国艺术报》 。

  不久前,贵州省瓮安县文联主席杨俊松说,作为“文艺扶贫”的具体举措与帮扶,中国文联和中国艺术报社将送来赠报,我欢喜地说:“能有一份《中国艺术报》 ,那真是太好了。 ”不久就收到了报纸,梦想成真,真是喜出望外,我们把这份馈赠称为“北京寄来的‘春天’ ” 。

  收到的第一份《中国艺术报》是2019年7月1日的,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带着喜悦埋头就读—— 《 “铺路者”靳尚谊》 ,靳先生的画作依旧是油彩与水墨的浑然一体,他的话语依旧平实有力, 85岁了还在孜孜不倦,真是令人敬佩不已。后来,每个星期能收到三份报纸,统一放在报架,像把巨款存进银行。

  最令人震撼的是7月15日的《中国艺术报》 , 32个版面“纪念中国文联成立70周年” ,真是大气磅礴。作为一个文艺爱好者,阅读如此历史画卷,真令人浮想联翩,不仅阅读文字,更是久久欣赏照片,因为一幅幅人物照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文艺生命。其中,我仔细辨认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主席团成员合影上的人物,真是朝气蓬勃,万象更新,就算是有些模糊的黑白照,也难掩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的气宇轩昂,抖擞精神。第二次全国文代会期间,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一张合影也十分精彩,徐先生轻轻牵着齐老先生的手,在慢慢走路,又停下来一起欣赏什么,仰望星空般注目, 60多年后,依然让人感觉其间的旷远与温暖。令我十分感慨的是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剪影,比如漫画家华君武和方成掰手腕的轻松一刻,漫画一般给人力量与笑容。还有,红学家蓝翎、李希凡、冯其庸、周汝昌、俞平伯、吴世昌、吴恩裕聚在一起交流,其他人都聚精会神地听俞先生谈话,比着手势,仿若《论语》中孔子说“易如反掌” 。真是高朋满座,鸿儒谈笑。而这些名家都已仙逝,这样温馨的画面,会心的交流,早已成绝响。

  如此罗列,只是为了表示真诚的感谢:赠送一份《中国艺术报》给我,真是扶了我一把,给我带来精神食粮,更让贵州山野里的我能够向文艺界的许多老师学习,与一些历史人物“对话” ,获得跨越时空的“交流” 。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但实际上,有些恩情是难以回报的。比如这次《中国艺术报》的赠送,对于荒野中的我真是难以言报,只粗写这篇小文,略表情不自禁的谢意,如此简陋与惭愧而已。

  (作者为贵州省黔南州作协副秘书长、黔南州民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