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叹“纸质书衰落”不如主动拥抱数字阅读
栏目:钟鼓楼
作者: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世界读书日”临近,每年的这个时候,伴着各种呼吁“与阅读同行”的读书日活动一同出现的,往往是“阅读行为衰落”“纸质书危机”等带有消极意味的论调。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些悲观的看法——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 . 67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 . 32本,“手机和互联网成为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 。

  伴随着接触媒介的多元化,一些更具互动性的数字媒介从纸质图书中“分一杯羹”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然而,“纸质书衰落”往往会被与“深度阅读不足”联系在一起,很多人感叹,数字媒介带来的是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阅读不如纸质书阅读“有深度” 。而正是这种观点的流行,使数字阅读贴上“低品质阅读”的标签,被认为远不如纸质书阅读质量高。

  其实,从传统来看,人们阅读行为所追求的目的更多是以消遣娱乐为主,以追求知识或审美为目的的阅读行为并不占主流,这也是通俗小说在各个时代都最畅销的原因。而过往纸质书所承载的,往往不是人们寻求“浸入感”和“获得感”的理想,而是前互联网时代阅读媒介的唯一性。换句话说,纸质书阅读并不一定代表着“深度阅读”的追求,说到底,阅读的深与浅,跟阅读媒介本身关系不大,而与个人阅读行为的目的有更大的联系。

  因此,当我们再去细读这个调查结果时,没必要再为纸质书刊阅读量的减少而哀叹,通过这个调查,我们更应该重视其中展现的一个契机:调查发现,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持续增长。从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为84.87分钟,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0.70分钟,均有所增长。

  数字阅读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媒介技术的改进,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同样也为图书行业带来了机会。阅读是与读图、观影同样古老的行为方式,并不会因为主导媒介的改变而改变,数字阅读平台与那些以图片和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平台一样具有巨大的“卖点” 。因此,图书行业应借此契机拥抱数字媒介,在数字阅读平台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引导更多有质量的阅读行为的产生。

  数字媒介同样应该为人们更有“浸入感”和“获得感”的“深度阅读”搭建平台。我们当然不能放弃对“深度阅读”的追求,一个主动追求知识的社会,一个寄希望通过知识去批判和反思的社会,必定是更有进步性的。但说到底,这样一个社会的建设是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为大家追求“深度阅读”创造条件,培养大家的阅读追求。

  当然,数字阅读的兴起也并不意味着纸质书已经没有了市场,今年年初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 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尽管其中有图书定价上涨和电商各种折扣因素造成的“水分” ,纸质图书市场仍然是可观的。

  多元性的阅读媒介和阅读方式,满足了社会的不同需求,我们不必哀叹“纸质书衰落” ,因为需求,纸质书还有巨大的市场,而我们更不应该以“深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作为不同阅读媒介的标签来排斥新出现的阅读方式,阅读媒介无“深浅” ,图书行业和读者不妨主动去拥抱数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