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新文旅视野下的纪录片,表示——
新时代纪录片创作要凝练出中国特色
作者:本报记者 张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银幕上、电视里常常能看到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像《我在故宫修文物》 《舌尖上的中国》 《辉煌中国》 ,再如《航拍中国》 《鸟瞰中国》等等,纪录片不再小众,有的还作为中国名片传播海外。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在纪录片发展史上出现过很多兼具真实、纪实与审美性的作品。这些纪录片制作精良,有的承载着政治性的文化传播功能,有的还包括很多风格各异的艺术风格,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方式,具有开放性的进一步发展对策讨论的可能。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主办的“新文旅视野下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与趋势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以探讨新文旅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越来越丰富,纪录片的地位不断上升,纪录片因自身拥有的真实性、思想性和直观性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纪录片,记录时代的变化,用影像为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记录、塑形。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纪录片要始终以人为本,直指人心,要为时代存照。连绵不绝的悠久历史文化为我们积累了海量的人文资源, 40年的社会巨变吸引世界的目光,这一切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火热的生活比虚构的故事更加精彩,只要纪录片创作者以诚恳、扎实、富于韧性和耐心的态度去记录,就能够做出优秀的纪录片。与会专家围绕“纪录片对旅游产业的推广和文化提升”“新时代语境下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跨媒介融合语境下,当下国产纪录片的传播渠道”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韩子勇、戴斌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当下旅游已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生活方式,旅游市场中的游客也成为了十分活跃的话语主体,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意味着需要更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对此,中国视协研究部主任赵彤认为,今天的大众旅游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不再疲于奔波,而是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深度游、分散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景物、食物产生新的体验感受。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民众生活方式在影响、改变着纪录片创作,特别是非宣教类纪录片的叙事手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文”和“旅”的关系该如何妥善处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认为,新文旅纪录片的讨论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纪录片到底靠“文”还是靠“旅” ?两者关系直接融合,纪录片为旅游服务,重点在旅,属于宣传片范畴;间接融合,如《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作品,目的就不是直接推动地方旅游。二是当下带有宣传营销性质的纪录片要做到跟旅游活动融合程度更深,产品就要细分下沉。三是纪录片要与人的旅游体验相吻合。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认为,在新文旅视野下谈纪录片,应该认识到每一部纪录片的镜头背后都存在一个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认识是纪录片的核心,所记录的对象如何让观众认同,又如何参与到旅游的文化活动之中,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在文化旅游视野下,纪录片的制作目的和它的观众预期与观众需求的针对性是拍摄一个纪录片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认为,就旅游影像的载体而言,有三个主体式的载体,第一是大银幕,近几年中国旅游业,通过以剧情影片的方式推动旅游的发展;第二是电视,现在最红火的几部与旅游相关的纪录片都是在电视上播出的;第三是手机移动自媒体,手机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者” 。这三类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大银幕可以确定美学标准,并把美学标准辐射到手机自媒体中,使移动自媒体的拍摄能够让电影、电视捕捉到现实的动向和发生的事件。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纪录片创作的题中之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宗伟认为,进入到新时代以后,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创作手法上,在吸收世界主要纪录片制作模式的基础上,凝练出中国特色。纪录片作为时间的艺术,需要创作者长时间的跟拍与文化积淀才可能拍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