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艺术,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风寒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玻璃是可以满足最丰富的想象力创作的对象。 ”当被称为“现代琉璃之父”的台湾艺术家王侠军说起自己创作玻璃艺术品的经历时,不禁感叹作为艺术创作原料的玻璃无限的可塑性。在近日开幕的“融合·跨界” ——第二届中国当代玻璃艺术三年展暨学术论坛上,来了很多和王侠军一样的玻璃艺术家。

  “十年的玻璃艺术探索之旅,从开始工作室只有一台窑,经历反复的尝试创作,才有了今天成熟的玻璃工作室。玻璃是艺术也是技术,经过无数的失败,才会有技术突破。 ”玻璃艺术家胡东方说起了她从事玻璃艺术创作的艰辛。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李玉普带来了他制作的饮料瓶造型的玻璃作品《何去何从》 ,一箱箱的饮料瓶被做成了亚光的磨砂效果。“失去原有颜色的作品直观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些饮料瓶带来的垃圾处理问题的忧虑” ,他用这种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环保话题的关心。

  玻璃材料是最早的人工合成材料,玻璃工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近些年来,我国当代玻璃艺术也逐渐发展了起来。此次玻璃艺术展共呈现了近130件国内优秀玻璃艺术作品,其中包含20件特邀艺术家作品,就是其代表性成果。

  在这些展览作品中,周子正的作品《不定性的白色三棱柱》格外引人注目,他将三个酷似白绸缎的玻璃制三棱柱体叠成两层。“这三个东西看不出来是玻璃制品。 ”有现场观众看了这个作品后说。说起自己的创意,周子正说:“创作本意是消解材料社会属性和实用特性,给予材料充分的自由度让其去自我生发、意义生成。 ”这个作品获得了本届三年展的金奖。

  “玻璃工艺来自于自然材料,不断发展着自身的可能性,不应固化为几种模式、形态。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策划总监曾辉认为,玻璃艺术应尝试解决人和人的关系,“设计能够改变社会,玻璃艺术应该具有公共性,艺术家应站在社会层面上思考问题” 。

  “玻璃艺术不仅是观赏性的存在,我们更需要用它来发声。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玻璃艺术实验室负责人赵江凌认为,从事玻璃艺术创作,应通过对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突破常规化的艺术表达,找到特殊的艺术语言来对社会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届中国当代玻璃艺术三年展暨学术论坛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河南省美术馆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展览地点设在位于郑州市的河南美术馆,展览将持续至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