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释“传承人”,科学保证文化传承
栏目:观点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认定了传承人并非就能确保传承无忧。一方面,只关注“代表性传承人” ,把支持的重点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了文化遗产的个体化及传承人的职业化和功利化趋势,无形中使文化遗产离开了大众生活,“命悬一线” ;另一方面,消费时代的市场思维也影响着传承人,产业化、旅游化、商品化正在给传承的目的与遗产的本质带来扭曲。尤其紧迫的是传承人的老化,前几批国家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多是老一辈“自然传人” ,具有原生性,但随着他们的逝去,新一代传承人又该如何认定?要解决这些隐忧,需要从科学的立场检验文化的现状,重新思考什么是传承人,思考传承人的价值、功能、认定标准和管理方式,不断提出科学主张。比如,对于民间文化,我们是否更应把视野投射到文化的整体;对于传承人,不只关注于“代表性传承人” 。只有科学,才能更好地保护遗产,真正地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国家非遗名录评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日前在中国民协、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传承人“释义”研讨会上表达了如上观点。本报记者张志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