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纤维艺术讲述关怀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不同的声音:纤维艺术的关怀叙事”展览在清华美院举办——

倾听纤维艺术讲述关怀的故事

  作品《漂浮》以纽扣来塑造形象,暗示秘密的解开和隐藏伤口的揭露;材料购于巴基斯坦传统的跳蚤市场,以拼贴和刺绣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兵马俑与丝、棉、羊毛》表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8月25日至30日,由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主办的“不同的声音:纤维艺术的关怀叙事”展览在清华美院美术馆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西班牙、乌拉圭、土耳其、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的20位代表性艺术家的30余件纤维艺术作品参展。作品以不同材料、不同技术、不同手法、不同风格,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纤维艺术的关怀价值。

  “纤维艺术”一词上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出现在美国,并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至鼎盛,在美国被称为“纤维艺术运动” ,在欧洲被称为“新壁毯艺术运动” 。展览学术主持、清华美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尚刚表示,纤维艺术浸润传统文明,富含时代精神,随着“从洛桑到北京”等国际展览的引领与纤维艺术教育的发展, 20年来,中国的纤维艺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已经成为当代最活跃的艺术门类之一。

  展厅正中,孩子们在清华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乐成的作品《快乐羊毛毡》上奔跑玩耍,融入作品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据介绍,该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水墨作品。2015年林乐成与资深羊毛染色专家王振声、青年纤维艺术家李大鹏合作,先将白色毛纱染制成3米宽6米长的水墨羊毛毡,然后再从吴冠中作品《雨花江》中撷取彩石意象而创作完成。这件作品像河流一样铺在地面上展示,意在让孩子们在“彩墨画卷”中有贴心贴身的快乐体验。

  “纤维艺术以柔软的材料、织物的传统、情感的寄寓、创意的表达,被誉为最能温暖人心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林乐成看来,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展览,重新观照纤维艺术与自然、与传统、与生活、与家庭、与社会、与时代的关联。

  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洪兴宇的作品“现场互动项目”也是出于同样的初心。艺术家为观众在展示台上准备了各式回收面料、针线若干。参与者可以用自己的图案和形象来刺绣或缝制自己生活中所关心的事物,完成的作品将作为一个装置展出。艺术家们鼓励观众用双手进行交流,并通过熟悉的缝纫或刺绣工艺来表达他们的想法。洪兴宇表示,这个现场互动项目源于艺术家对于工艺、文化、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思考,“如今,人们的手都被手机占据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习惯地从事家务和手工劳动。人们活在虚拟的空间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减少,沉浸在拍照与自拍中,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取代了独立而深入的思考、与他人的实际交流和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希望通过这个作品找回缺乏已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生活的互动” 。

  莫妮卡·莱曼和梁雪芳的作品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妮·达顿和乔·汉密尔顿的作品表现了对衰老和病患的关注;苏珊·泰伯·阿维拉探讨了健康生活和自我关怀主题;兰·杜福、玛丽·博格斯塔迪特、大卫·卡塔以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为基础讲述关怀的故事;卡门·因巴赫·里格斯和玛丽亚·穆尼奥斯·托雷格罗萨更多关注家庭关系,探讨女性与家庭生活问题……参展作品以关怀的视角探讨当代纤维艺术的价值,重新审视其与家庭、与传统、与女性、与生活、与社会、与时代的关联,讲述自己的故事,确立其身份与价值。美国诗人、参展艺术家琼·舒尔茨表示,此次展览是纤维艺术各种不同声音的集合,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

  “纤维艺术经历了从回避其与手工艺、与女性、与家庭的关联,强调与‘纯艺术’相关的材料语言与形式特征,到更加注重艺术与生活的广阔关联。 ”展览策展人梁开认为,人是一种联系的存在,需要在世界中建立关怀关系。梁开是清华美院首位纤维艺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林乐成的指导下,她以后现代关怀哲学与叙事理论来研究纤维艺术,赴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的近20个国家和地区访谈百余位纤维艺术家。此次展览正是基于她的课题研究和艺术家访谈而成。而通过此次展览,“ ‘后纤维’时代的方向”“我们时代的各种境遇在纤维作品中有何反映” “以后现代关怀哲学与叙事理论进行当代纤维艺术研究”等问题将引起业界关注与思考。从而促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重镇,也在该艺术理论探索方面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