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助推非遗创新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张志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传统手工艺振兴成为社会共识,在产业转型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文化创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迅速结合,创意概念和创新产品迭出,探索了非遗传承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不久前举办的“守大美非遗·创时代生活” ——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发布会暨高峰论坛上,非遗与设计专家宋慰祖表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非遗也需要依靠文化引领、科技支撑、需求导向、设计方法等,非遗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承,应该关注如何和青年人、和时尚消费相结合,不能只是简单的非遗文化方面的传承,要让我们的非遗在时尚消费里发挥作用,让今天的现实和悠久的传统能够形成有效的对接和碰撞。

  该活动由首创置业主办,现场启动了集非遗传承、设计创新、技术研发、销售体验、传习实践、园区运营、投资孵化于一体的非遗创新发展平台,首创置业还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北京设计学会等及“燕京八绝”八位非遗传承人现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首创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松平表示,首创置业将投入50亿元文化产业基金,非遗创新发展将成为该基金的重要投资方向,打造一个全国性、复合型的非遗创新发展服务平台,为政府、设计企业、非遗传承人、消费者等各方搭建一个资源整合、需求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全面支持非遗的体验、传承和生产性保护。

  如何看待非遗传承中商业力量的作用?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认为,在非遗的传承和活用中,传承人与企业家有一样的目标,但角色定位有所不同,传承人的主要工作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企业家的工作是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在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东西不好卖、没人投资、没人愿意学等问题,本质上都是市场的问题,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去解决这些问题,让非遗传承人和市场营销人员、设计师、科研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结合起来,去发现新需求、对接新技术、设计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国家文物局专家、北京市发改委原主任助理姚飞说。

  非遗源自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在非遗保护行动中最先复兴的往往也是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比如这两年已成潮流的“非遗服饰秀” ,那些传统气息浓郁的服装不光承载着民俗密码和手工印记,同时也以其时尚感展示了非遗在当代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认为,非遗创新发展平台的建设最终会落到市场上,面向普通大众,面向千家万户,这样才会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对市场、百姓生活的影响也会更大。“比如纺织类非遗进入生活,就要和服饰、家居等领域打交道,有了市场支撑,纺织领域的传统工艺就能够有非常好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这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一个重要支点。 ”孙淮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