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广西上林——
用行动讲解艺术之美
作者:本报记者 马李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一个舞蹈演员,无论是国家级的晚会、大型舞剧还是‘送欢乐下基层’的演出,对我来说分量都是一样的,下基层的演出一点也不‘小’ 。 ”中国舞协副主席山翀说出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团共同的心声。6月19日至22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的这支由山翀、胡崇炜、孙娟、周珊、李艳、刘佳、刘引红、张京晖、韦立、黄丽芬、陈道宁等11位文艺名家组成的“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广西上林,开展了慰问演出、城关中学艺术教育辅导座谈、书法辅导讲座以及到三里镇壮族歌圩、古鸣寨采风等文艺活动。

  6月20日下午,上林县城关中学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瑶族女高音歌唱家陈道宁、湖北民族大学声乐教授黄丽芬、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教育培训处副处长韦立以及中国舞协金牌教师张京晖轮番上台,指导学生们表演唱歌和舞蹈。她们在指导中注重对歌舞的剖析,讲解创作背景、歌曲的情绪,告诉学生“歌唱”与“唱歌”的区别,激发学生调动真情实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眼神、脚步、腰板、手势去体会和表现舞蹈的美。南开大学教授刘佳讲解了“千斤话白四两唱”的道理,为学生带来经过京剧艺术加工后的念白,使之产生更多意涵和情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下基层活动有一个特色,就是要讲清楚艺术美在哪里、它为什么美。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说。

  此次“送欢乐下基层”演出的地点云里村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村落。文艺志愿服务团在云里村的整场演出带有多民族、多地域的特色,呈现出和谐团结的景象。国家级非遗长子鼓书传承人刘引红把山西长子县的鼓书艺术介绍给云里村的观众,她并不担心语言障碍:“长治话接近普通话,广西的观众能听懂。长子鼓书讲究‘拉时不唱,唱时不拉’ ,观众容易接受,而且我选的小段都是接地气的内容。 ”陈道宁是瑶族,黄丽芬是土家族,演出当晚她们分别演唱了《瑶歌溜的西》 《峡江情歌》两首有地域特色的歌曲。张京晖表演的印度舞蹈《脚铃声声》 ,引得闪光灯连闪。广西杂协副主席李艳表演的魔术《春早》展现了当地的壮族文化,只见她身着壮乡民族服饰,在《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山歌伴奏下,运用民间舞元素,体态优美地空手变花伞,铺满了整个舞台。

  演唱京剧《苏三起解》的刘佳是此次志愿服务团中惟一一位非专业演员,她完成了从戏曲研究者到戏曲比赛参赛者再到演员的“三级跳” 。刘佳在高校教学中发现,自己亲身演示更能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热爱。接到此次演出邀请时,山翀正在银川紧锣密鼓地排练新作,她让家人把演出服从北京寄到南宁,自己则放下手上工作当即赶赴上林之约,并为云里村的观众表演了今年创作的“一带一路”作品《丝路回眸》 ,用行云流水、气韵回转的古典舞语汇表达现代人对古代丝路的回望和崇敬。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孙娟和黄梅戏演员周珊则为了此次演出推掉了三四个商演,他们表演了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和《刘海戏金蟾》选段“十五的月亮为谁圆” 。孙娟说:“深入基层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学习机会,我们也想让广西的观众能近距离听听安徽正宗的黄梅戏。 ”周珊是第一次参加“送欢乐下基层”的演出,他说:“我要来,下次还要来。 ”来自当地的82岁老奶奶则即兴用原生态的歌声唱出了简单而又真挚的祝福,表达村民们对文艺志愿服务团的精彩演出表示感谢。

  活动期间,辽宁省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胡崇炜在上林中学为当地书法爱好者从选帖、读帖、临帖、创作四个阶段进行了辅导,把临帖的次序、对技法的理解、经典的源流做了讲解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