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担当是民族前行的基石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张謇》勾勒民族工业先驱实业救国、投身公益的生命轨迹,揭示——

责任与担当是民族前行的基石

  大生纱厂虽负债千万,但所办之学校、残废院、养老院、育婴堂尚在,所建之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尚在,所修之四通八达的全县道路尚在,“怎说一无所有” ?演出过半,台上清末实业家张謇此言一出,台下掌声雷动。

  6月15日至17日,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江苏省南通市原创话剧《张謇》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专题展在首都博物馆同期开幕。

  话剧《张謇》由罗周编剧、李明华导演、康爱石主演,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演出,于去年6月首次与观众见面,至今已上演50余场。作品以1922年张謇70大寿,亦是他创办的大生纱厂走向衰落的转折之年为起点,向此后、此前分别展开,连缀起他一生中多个重要的瞬间,包括晚年“胁迫”纱厂股东捐善款办学校;卖字贴补办养老院之经费;纱厂负债千万,毅然拒绝日方贷款和入股;中年中状元不为官,投身实业救国;剪去辫子,从支持立宪转向顺应共和等。舞台以由高及低向台口倾斜的钢架装置铺就,以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视觉观感,衬托出这位“以一人救一国、以一人敌一国”“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的民族近代轻工业先驱形象。通观全剧,其言金声玉振,其行举足轻重。尾声中,舞台背景上一行行升起的张謇生平,令不少观众落泪。

  张謇,清末实业家、教育家,一生创办企业100多个,学校370多所。胡适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中评价张謇说:“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将这个人物立于舞台之上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导演李明华说:“如果把张謇大生产业最终的衰败视为一种失败的话,那么这失败的背后折射出来的依然是英雄本色。我们为自己的民族有这样一位书生英雄而自豪,也为他的生不逢时而扼腕。既要让观众看到他的民族担当,让其英雄精神充分彰显,也要让观众看到,一个意气书生是如何一步步被那个时代挤压、沦陷到英雄末路,从而引发对于社会的叩问与反思。 ”李明华认为,在一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没有了英雄和对英雄精神的崇尚,“民族和国家的崛起与振兴,是当由无数个体生命的自觉担当与实践行为,去唤醒民族与国家意识的同时,还要能够让为民族和国家自觉担当的个体冲动,最大可能地转化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并借此能让民族精神走向健全。 ”

  “从成功走向失败,从失败走向伟大”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编剧欧阳逸冰认为,是如此独特的人物命运、故事走向令这部作品充满了感染力。他表示,话剧《张謇》是动人的,张謇把纱厂股东关进闷热的厂房,逼迫其捐出善款,只有他能做得出来,也只有他能做成,因为他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在社会公益事业上不遗余力地投入,不够,还要卖字贴钱。作品是厚重的,剪下辫子一举惊心动魄,这一剪饱含着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爱君主、爱大清的儒家知识分子心灵的震荡与疼痛,和他舍大清而爱中国、舍立宪而向共和的抉择。作品是深刻的,其以张謇和佐藤的对话,揭示了日本民族资本主义何以兴,清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何以困,“同样是民族资本主义遭遇危机,日本政府救市,北洋政府打压,加之战火连连,张謇的悲剧有着个人的独特性,也有着当时民族企业家的共同性,显示着历史深远的教训,制度没有改变,失败乃是必然。 ”欧阳逸冰说。

  学校、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栖流所、改良监狱、医院、博物苑、图书馆、通俗教育社、更俗剧场……张謇生平创办公共设施之多、门类之全令人叹为观止。“一个房地产从业者看完戏之后对我说,愧对先人。 ”中央实验话剧院原副院长、表演艺术家李法曾说,这位观众一定是认同了张謇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社会担当才会这么说。李法曾认为,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叩问每个人的内心:“你为社会做了什么? ”

  张謇身上于当代精神极为有意义的一点,是他对故土的热爱。“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那里有着我们最初的梦想,是我们的初心所在。历史上很多大人物,他们的故乡当时并未因他们而改变。如今也有很多人成名后没有回到故乡。把一生的事业回报故土,是张謇的伟大之处。 ”编剧、文学策划杨劲松认为,如何让家乡成为自己的人生舞台,如何把自己在外打拼漂泊带来的智慧、汲取的先进文化回馈正在共同发展的家乡,是张謇鼓励年轻观众思考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