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版校庆公告,
丰富了我们的表达,诗意了我们的生活
栏目:钟鼓楼
作者:邑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迎来120周年校庆,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文言文版的校庆公告,全文932字,共有74处注释,引来一片点赞,当然也有质疑。点赞者认为公告令人耳目一新,传播效果极佳;质疑者表示文言文晦涩难懂,“高冷”“堆砌辞藻” ,没有多大价值。点赞也好,争议也罢,公告的效果可是实实在在达到了——发布几小时后,就刷屏朋友圈,阅读量迅速达到10万+——可以说是非常管用了!

  用文言文发布公告,到底合适不合适?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在笔者看来,这和发布公告的主体、事由等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拥有120年历史,本就诞生于文言文时代,又有李叔同、鲁迅、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金庸等大量文化名流校友的学校,杭州高级中学发布文言文版校庆公告倒也契合学校的历史传承、文化品位。相反,如果某现代化十足的学校庆祝10周年校庆,也来一篇文言文版校庆公告,恐怕就会显得异常突兀了。同时,并不是所有公告都适合采用文言文表述,比如对学校来说非常重要的招生简章,这是因为招生简章和校庆公告的阅读对象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前者主要针对学生和家长,后者主要针对校友;前者讲究准确,后者讲究文采;前者更有指导性,后者更有感召力……你能或者敢想象一篇文言文版招生简章摆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的情形及引发的后果么?

  讨论用文言文发布公告是否合适,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发布者出于何种“初心” 。是盲目性的文言崇拜?还是炫技式的舞文弄墨?是刻意复古?还是故弄玄虚?这些心态显然都不可取。采用最优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才是我们在某个具体事项中于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作出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白话文是绝对的主流,这是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这不等于说文言文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完全丧失了生命力。事实上,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承载者之一,文言文的文化因子已经深深植根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只要有合适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式,这种因子就会被唤醒,进而引发公众对文言文的关注和热情。此次杭州高级中学文言文版校庆公告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杭州高级中学负责人表示,“发文言文公告本意不在为难大家,而是想用一种风雅的形式传播杭高文化” 。同时,校庆公告一定需要广而告之,但如果采用司空见惯的言语表述方式,在海量信息快速发布又飞速更新的网络时代,传播效果肯定不佳,换成文言文至少在形式上就能高人一着,事实也证明后者效果确实出奇地好。

  近年来,与文言文相关的公众事件越来越多。从前几年的北京某重点高中语文考试现“文言文听写”题,到去年的南京某高考生模仿网上的《赵丽颖志》用文言文写作《共享单车志》得0分,这些大多发生在教育领域。其实别的领域也不鲜见,比如山西某地人大常委会官员用文言文作大会报告,就曾经引起广泛关注。与之相伴的,关于文言文的各种争议也时有出现。这一方面说明以文言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日益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喜爱,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我们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巨大的探索与磨合空间——在什么场合,以什么形式,占多大篇幅,达何种目的……可以想见,诸如此类的讨论还将更多、更久地存在下去。但不管如何,在学精、用好当下语言的同时,我们乐见偶尔、适当地来一句、一段或一篇文言文,丰富我们的表达,诗意我们的生活。“我们期待以这种方式引起公众注意,也算是为树立起大众的文化自信、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作出一点贡献。 ”杭州高级中学的表态,正是我们对待文言文、利用文言文该有的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