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致谢歌手林俊杰的背后
栏目:钟鼓楼
作者:孙建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几天,一条“医学生论文致谢林俊杰”的话题被推上微博热搜。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二学生胡江华在世界科学界权威期刊数据库SCI中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第一篇论文,在致谢部分,她特意感谢林俊杰,称:“在过去的10年里,林俊杰的歌曲给了我强大的精神支持。 ”网友们都被逗乐了,纷纷感慨,论文致谢语也像奥斯卡感谢词一样有意思起来了。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论文、著作中少不了致谢这一部分。因为一项研究成果、一部著作的形成,是研究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和许多人交流、探讨的结果。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受到许多前辈和老师的直接指导,但又不能像参考文献那样在文章中标注出来,于是要通过“致谢”的形式加以表达。致谢既包含着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也是自己求学历程的心迹表露。

  一篇医学论文以这种形式与一个流行歌手联系在一起,出人意料。有人曾针对毕业论文里的致谢部分做了一次统计,结果表明, 80篇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首位致谢的对象,所有人都选择了自己的导师。除导师之外,父母、同门也是必不可少的致谢对象。致谢林俊杰,不能不说是一个出奇出新的表现。

  原来, 2015年,胡江华考研落榜,情绪非常低落,就习惯性地点开林俊杰的演唱会视频。在演唱会上,林俊杰对粉丝说,就算只有一个人来听他唱歌,他也会一直唱下去。胡江华说:“人家都已经这么优秀了,仍在为了梦想坚持,我怎么能刚迈出第一步就想着放弃呢? ”偶像长达10年的“精神支持”就是她将其写入论文致谢的原因。了解之后,我们对于论文致谢林俊杰,不仅不感到突兀,还感到这位学子确实不乏率性真诚。

  其实,学术论文撰写也是一个人学习经历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只因长时间与成绩、学位、资质等评定标准挂钩,其格式、内容逐渐统一,乃至变得千文一面,连致谢对象都已成思维定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术研究因循套路、缺乏生命力的现象。

  胡江华的致谢写得如此“感性” ,她的导师不仅没有反对,而且很支持,同时也获得了网友纷纷点赞,足见当下多元文化背景对与众不同的包容和对创新的欢迎。这倒未必是鼓励学生都把追星的内容写进论文,但是它从一个侧面提醒了我们,只要无碍于学术严谨,秉持一颗钻研学问之心,在研究中不蹈袭前人,能破除僵化思维,走出自己的学术道路,创造出有个性、有温度的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