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需要文化阳光
——有感于两个两会小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每年全国两会,总有一些瞬间令人久久难忘。在谈到“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时,两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到的两件小事深深打动了大家。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李掖平,是今年的新委员,她讲起在基层的切身体会:“我曾经参加过中国作协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在革命老区看到那些很孤独的老人揣着袖子晒太阳的光景。在山东调研的时候,我也曾陪着一位法国女作家到莱芜,看到在街上晒太阳的老太太和老大爷。我问他们干什么,他们回答,晒阳阳,然后笑着说,暖和一会儿是一会儿。翻译就问我,怎么翻译?我想了想说,请你翻译成,中国老百姓生活态度很乐观,他们以一种向阳而生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晚年。翻译转告法国作家,她竖起大拇指对我说,真好。其实我心里知道,这里面的确有向阳而生的积极心态,但更多的,是他们除了晒太阳之外不知道还能干什么。 ”

  李掖平说,其实农民也能通过广播电视知道外面的世界,但人是需要交流、需要温度的,这种流动和沟通的气息才能够让一个人真正从心灵深处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在今年两会上,她提出一个建议,在经济扶贫已见成效的情况下,贫困百姓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物质满足,他们还需要文化的惠及。这种文化惠民不仅仅是在乡村建起乡村图书馆或民间健身设施,而更应该关注对普通老百姓精神上的抚慰及心灵上的引导。

  另一件事,是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分享给大家的。有一次,王黎光去贵州一个乡村,当地知道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过来了,觉得机会难得,找了一个12岁学唱歌的小姑娘,希望能给指导指导,小姑娘竟然唱了一段意大利歌剧。扭曲,这是王黎光当时的印象。他问小姑娘,意大利美声你知道吗?小姑娘点点头。王黎光再问:“怎么唱你知道吗? ”小姑娘看着他,不知道如何回答。王黎光又问:“那你会唱苗歌吗? ”小姑娘随口唱了一首,瞬间就灿烂了。王黎光说:“小姑娘,你记着,你唱苗歌,会有很多男孩子喜欢你。你唱意大利美声,会嫁不出去的。你自己选吧。 ”这件小事,让王黎光深感基层艺术教育的欠缺与不足。

  在基层采访调研的过程中,王黎光发现,县级的文化馆站基本已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但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王黎光说,文艺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吹拉弹唱,更关乎心灵,关乎高尚人格的塑造。在“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方面,文艺任重道远,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