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家艺术基金催生更多精品力作
——访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
栏目:两会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提起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导演冯远征,很多观众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那个外表文雅、内心残暴的安嘉和。冯远征笑称,至今仍有网友在他微博中留言,说这部播出于十几年前的电视剧,让他成为了“80后”“90后”一代的童年“噩梦” 。

  “作为一名演员,这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观众记得我塑造的这个角色。 ”冯远征说,“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我或许能算是反家暴的‘先驱’ 。 ”两年前《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令冯远征感到欣慰,“这是中国法治进步的真实写照。它鞭策着我们文艺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向观众普法、让观众知法懂法。 ”

  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冯远征除了关注依法治国的进程,也带来了自己的提案。“这次的提案主要是关于国家艺术基金的。 ”冯远征告诉记者,国家艺术基金已经实施了4年多,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它要求项目一年内必须创作完成并至少演出40场,这令一些作品失去了打磨的时间。 ”

  冯远征举例,北京人艺创排的作品《牌坊》就是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剧目,最初剧本并不十分成熟,但因为项目已经批下来了,必须按照规定在一年内创排出来,并且至少演出40场。“在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逐渐发现了剧本中存在的问题,但迫于时间压力,只能一边排练一边修改。 ”

  在冯远征看来,国家艺术基金创立的目的是为了扶持更多的艺术精品,但如今部分扶持项目在演出一轮之后就草草封箱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国家艺术基金的规则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和完善。要知道,不经历不断复排、反复打磨的过程,一部作品很难成为精品。 ”

  冯远征希望国家艺术基金的时效能够延长到两至三年,“这样创作者可以更加精心地打磨剧本、更加充分地排练演出,从而在艺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准。 ”与此同时,冯远征认为国家艺术基金应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对于濒危的小剧种或地方戏来说,由于市场容量较小,国家艺术基金可以不求回报,全力保证其生存与传承。但对于话剧、歌剧这样的大剧种而言,国家级院团或者省级院团如果有能力去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它们就有责任将演出收入的一部分回笼给国家艺术基金,以便支持其他项目。 ”

  在北京人艺经常带领年轻演员创作话剧作品的冯远征,还十分关注青年演员的成长。2018年春季艺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让冯远征感慨如今的影视、戏剧行业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他也希望年轻演员能够对表演这个行业充满敬畏感。“年轻人追逐艺术之梦是好的,但他们要首先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表演职业,以及自己能否胜任这个职业。 ”冯远征经常会对年轻演员说,表演这个职业其实有很多艰辛之处——自己在横店拍戏时,地表温度曾高达57摄氏度;在东北拍戏时,气温曾低至零下39摄氏度,而且一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年轻人不能只看到演员光鲜亮丽那一面,而忽略必须要付出巨大的辛劳,才能成就表演艺术的高峰。 ”冯远征说,“做演员,就要耐得住寂寞。 ”

  冯远征坦言,目前一些艺术院校对于年轻人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艺术教育同创作实践是脱节的,有的年轻人来到北京人艺,在表演能力上达不到剧院的要求,我们必须得重新培训。 ”冯远征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是现在文艺行业比较繁荣,不少学生刚上大学就接通告出去拍戏,没有时间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有些艺术院校的老师理论功底很深厚,但缺乏表演经验,这导致他们在教学时会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