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网络文学作品“学院榜”发布——
网络世界,文学批评如何“有效入场” ?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推出的“2017中国年度网络文学作品榜”近日发布,出自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20部作品上榜,包括女作者作品《未亡日》 《西出玉门》《锦桐》 《丢掉那少年》 《杀戮秀》《有药》 《如此夜》 《忽而夏至》 《丧病大学》 《天宝伏妖录》 ,男作者作品《三国之最风流》 《一念永恒》《修真聊天群》 《俗人回档》 《最漫长的那一夜》 《琥珀之剑》 《放开那个女巫》 《美食供应商》 《韩警官》《临高启明》等。和许多网络文学平台以大数据为基础推出的作品榜不同,这一作品榜是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二三十位年轻的网络文学研究者经过一年“人肉扫文”遴选出来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品榜主编邵燕君介绍,这些年轻人都是资深网络文学读者,拥有多年阅读经验,将网络文学纳入学术视野后,又经历了四五年磨炼,从2015年起,以特殊的遴选方式,每年一榜,至今已经推出男、女各30部网络文学佳作。由于网络文学性别、类型、平台之间分野巨大,这二三十位遴选者按女作者作品、男作者作品分为两组,又按不同平台分为若干小组,每个组员在自己负责的平台“扫文” ,形成“扫文报告” ,向全组成员通报平台的基本情况、值得关注的潮流等,以保证全组成员对网络文学目前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总体视野,对最新的潮流有较为具体的了解。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扫文”之多、文字量之大,对于“扫文”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女作者作品榜主编肖映萱说,她从前每年读网络小说四五十部,现在每年要读120部左右,喜欢的、不喜欢的都要广泛阅读;男作者作品榜主编吉云飞则表示,他为了考察一位作者的作品总体情况,半个月读了一千万字。

  邵燕君称这个作品榜为“学院榜” ,注重专业性、秉持文学的判断标准,是它和其他作品榜最大的不同。“我们有文学史的视野,同时也深扎在读者、粉丝中,找到了一些超出网络文学范畴、在更广阔的文学意义上有价值的作品,比如,有的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的某些资源,有的作品勾连着先锋、实验的文学传统,这种价值仅仅依靠网络文学平台的作品榜,可能很难被证明。 ”同时邵燕君表示,这些作品也必须是获得了大众认可的。比如,女作者作品榜榜首《未亡日》 ,是武侠、言情作者藤萍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作品以复杂完整、细节丰富的世界架构,极具画面感的紧凑叙事,生动鲜明的人物群像展现了后人类语境下对人与人性的再思考,为作品赋予了思想的锋芒;男作者作品榜榜首、赵子曰的《三国之最风流》融汇新旧历史观念,去断有据,遍采正史、笔记逸闻、现当代论文,用全景式的描写,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一并融汇成故事的坚实时代背景。不但有高层的政治军事斗争,也有底层生民的日常生活,从中能隐约看到三国的经济史、社会史与生活史。

  经过三年遴选,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也有迹可循。研究成果显示,有关部门的“净网行动”和网络文学自身长足的发展,在2015年促成了精品化势头的增长,比如,穿越文有了历史深度、知识含量,玄幻文从单一的游戏、动漫升级模式,走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重生文将当代史纳入创作视野,女性向作品在女性主义层面进行大胆尝试等。2016年, 90后作为网络文学主要人群的力量显现,网络游戏成为创作的底色,故事的叙述结构、情节设置,乃至人物的生死观均来源于游戏,创作者不复延续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下大的情节、大的纠葛、大的背景等叙事模式,而是以丰富的支线、吐槽、搞笑构成作品。

  2017年,一方面, IP运营模式引发的多元化形态呈现出来。由于IP运营打破了网络文学“卖字赚钱”的单一模式,创作者不必一味追求字数,容纳中小体量创作的各种平台出现;早期网络文学发展中“封神” 、转入线下出版的作者回归,不同的文学风格、资源、传统渗透网络文学,这一部分与传统文学的渊源更深,势必打破青少年亚文化、二次元的单线发展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让创作者能够“自立门户” ,为创作带来更多可能,网络文学先锋、实验的一面更有机会展现。另一方面,统计数据显示, 90后、 00后目前占网络文学读者的七成、作者的一半,与70后、 80后相比,他们生长在国家富裕、社会安定的大背景下,同时又是天生携带网络文化基因的网络“原住民” ,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经改变,带来网络文学模式的转型,一度流行的“草根逆袭”叙事面临出局,这一群体并不渴望既有体系的认可,宏大叙事的深度模式趋于消解,日常向、欢脱风、陪伴感成为新潮流。

  邵燕君表示, 2014年开始的“净网行动” ,标志着网络文学不再是化外之地,正式纳入国家文

  艺生产范畴,网络文学面临主流化、与资本博弈等压力,欠缺的是文学批评的力量。怎样进行网络文学研究?邵燕君说,这意味着研究者要身在网络文学“现场” ,以自身的经验、知识、立场、情怀为研究的原材料,建立一套针对网络文学的价值标准、批评话语。为此,邵燕君和她的团队进行了网络文学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网站研究、类型研究、生产机制研究等探索。“我们常常感觉到,看文的时候感受到的很多、想说的很多,可是一旦进入论文写作,不是失语状态,就是又陷入传统文学的那一套批评话语。为了建设网络文学专门的批评话语,我们编写了网络部落词典,尝试把二次元的语言、网络文学内部有重要含义的话语都融入论文话语。 ”邵燕君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真正理解网络文学,说话能让作者、读者听懂,又能在网络文学和学术界、主流意识形态、主管部门之间架起桥梁的“学者粉丝” ,实现文学批评的“有效入场” 。

  据了解, “2017中国年度网络文学作品榜”中的20部作品,将以节选配上粉丝评论摘编和专业评论的形式结为男频、女频两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并于1月底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