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保护:留住人才保住“绝活”
栏目:钟鼓楼
作者:尹卫国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事件】故宫将启动庞大的修缮工匠培训工作

  【观点】“古建筑营造技艺”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传承人短缺,解决这一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当务之急

  北京故宫今年将启动庞大的修缮工匠培训工作,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匠师培训,为保护文物建筑遗产储备新生力量,据报道,经过严格考核,部分匠师将留用并获得北京户口。

  这是北京实施古建保护的一项重大人才战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近年来,故宫古建筑维修面临着修缮技术与材料方面的难题,修复专家老龄化并陆续退休,许多传承人因户口限制难以成为故宫编制内员工,留不住人才,古建修缮出现“人去艺亡”的困境。

  一些专家认为,“人去艺亡”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北京故宫,在整个古建保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普遍存在,这实际上揭出了我国文保领域能工巧匠匮乏的短板。

  人走了,技艺成“绝唱” ,古建修缮后继乏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面临着传承人稀缺甚至断档,同时,维修材料“秘方”也将失传。比如,据专家介绍,修缮故宫乾隆花园倦勤斋所需要的一种琉璃瓦,涉及几十种特殊工艺,其中一种用纯桑皮制作的韧性超强的纸,故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走遍中国,最终才在安徽找到一位有五代祖传手工造纸工艺的传承人,经过上百次试验方才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传统桑皮纸。若干年后,这祖传的手工造纸工艺能否传下去,无疑是个问号。祖传建材工艺也是一类非遗,同样面临着传承枯竭的窘境。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共整理挖掘出非遗资源近87万项,其中38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国,需要大批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更需要成千上万技艺精湛的文物修缮工匠,但目前,包括“古建筑营造技艺”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传承人短缺,解决这一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当务之急。

  很多修缮工艺都是精妙绝伦的手工活儿,需要师傅手把手地传授,更需要徒弟千锤百炼地修习,如今许多年轻人缺乏耐心与兴趣,老艺人逐渐远去,传承出现断层,加之一些保护单位重视不够,导致部分非遗技巧失传。想要缓解“人去艺亡”的困境,就要调动和激发年轻人传承非遗、练就“绝活”的兴趣;有关部门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投入;提高传承人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故宫对紧缺人才实行培训并保障优秀人才获得户口,做法值得借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分不开的,关键是培养人才,解决传承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