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共鸣
栏目:特别报道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共鸣

——记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主宾国法国相关展陈

  “展品品类丰富,规模宏大,这次文博会,可谓囊括‘上下五千年,东西三万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副总经理马瑞青如此描述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贸促会、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此次从9月20日至10月7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的以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盛会,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年展和高级别论坛两项核心活动展开,以室内展示面积2 . 8万平方米、室外展示面积8000平方米的33个展览汇聚61国(地)8500件艺术精品和重要文物对话敦煌。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作为文化年展的总策划单位,其副总经理阎东介绍说,本次文化年展旨在通过汇聚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精品,紧紧围绕“彰显丝路精神,推进融合发展”主题,展现丝路文化的多样包容、璀璨绚烂,与高级别论坛相呼应、相印证,有力促进文明互鉴、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法国作为首届敦煌文博会的主宾国,带来了近400件艺术精品,旨在全面展示法国文化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其中包括巴勃罗·毕加索、欧仁·德拉克洛瓦、保罗·特鲁伊贝尔、尤金·伊沙贝、罗伯特·弗勒利、伯纳德·皮卡、皮埃尔·米亚等多位法国艺术名家的油画、素描作品和法国里昂丝绸博物馆、巴斯德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古董藏品,在各个涉及中外交流主题的展览中颇为声势浩大、吸引眼球。

  “文博会所描绘的这条魅力和神奇之路,曾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欧洲艺术、诗赋、语言和精神上的想象力。丝绸之路从来就不仅仅是商贸的轴心,在漫长的8个世纪过程中,它使法国与中国和中亚地区,佛教、儒学乃至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文化与文明展开了对话。可以说,若没有丝绸之路,法国的文化将有可能不完全是当今的形态。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在谈到丝绸之路这一“关键词”时如是说。

  法国主宾国展“文明之旅魅力法国”用2000平方米展场、 400余件展品告诉观众丝绸之路和法国的渊源——展览通过照片、视频、互动展板及实物等方式,集中展示了法国的绘画、建筑、摄影、漫画、设计、音乐、电影、美食、时尚文化,立体性呈现法国古今面貌。展览由包括80张法国古城照片、 28张文化遗产照片、 41件法国古董组成的“古老法国” ,敦煌采风摄影、重走丝绸之路摄影作品为主的“丝路有邦” ,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丝绸之路相关工艺品、里昂丝绸博物馆展品、阿尔萨斯大区的玻璃水晶展品、弗朗什-孔第大区皮具展品组成的“魅力大区” , 130张法国创意摄影作品、巴斯德博物馆收藏的摄影作品、 15块展板的法国教育发展署站台、法国旅游发展署展台和交流互动厅组成的“相约法国” 4个板块构成。

  同时,法国主宾国项目还包括一系列演出,旨在表明国际间的音乐交流体现着丝绸之路的文化大融合这一理念——茨岗音乐乐队Lo’Jo探索世界各地音色,其表演与丝绸之路上富有创造性的游历形成了绝妙的吻合;而中国古琴与二胡演奏家果敢和大提琴家亚德里安·弗拉斯-松贝的二重奏,则向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最新佐证。“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法国则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此次展览全面展示了法国的历史、人文和艺术。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黎静说。

  中法关系缘起于蒙古帝国西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开启了中法外交关系以及经济、文化往来。中法文化交流在17、 18世纪最具意义的是法国汉学的创立和法国的“中国热” 。如果说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法国里昂则是它在西方的终点之一,也是中国丝绸产品在欧洲的集散中心。从16世纪起原产自中国的珍贵丝织品于中世纪末期开始在欧洲生产。在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指示下,高贵锦缎的织造业和丝绸技术在里昂逐渐发展起来,里昂丝织工人的技艺突飞猛进:从1665年起,不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居所使用里昂生产的丝织品进行装潢,甚至欧洲其他国家的王室也前往里昂采选购买。

  1811年,为装饰凡尔赛宫中皇后居所第四间小客厅,凡尔赛宫向格朗·弗雷尔工厂订购了一批物品,展览中展示的“淡紫色背景、带雪花图案的黄色绸缎”就是其中之一。这件编织品幅宽非比寻常,达到74厘米;黄色缎面上以丁香色为底色,配以叶饰、花束与绣球花图案。18个月的制作工期结束后, 1812年7月22日,这件织物编织完成,从里昂运出。然而,拿破仑一世重修凡尔赛宫的计划并未实现,所以它在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之前未使用。几经辗转,这件编织品被送到爱丽舍宫,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于1849年夏天决定将这一文物用于装饰爱丽舍宫一层大客厅,也就是今天的“金厅” 。展览的文物表明,纺织原材料或成品已无需从丝绸之路进口,但位于世界两端的里昂和中国都始终保持着优秀的织造传统。围绕这个共同点,近代新丝绸之路让双方拥有了一次相互欣赏和交流的机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展览同样展示了法国摄影师奥利维埃·罗勒拍摄的甘肃风景,沙丘、小道,包括公路的一些细节,这些摄影作品有着如织物一般的复杂纹理;他将视角投向了亚洲风景,把这些风景纳入了一个法国人的视觉构图之中。同样记录了一段丝绸之路历史的是有关雪铁龙的故事——在展览中,一辆古老的老爷车成为众人焦点,这辆85岁高龄的老家伙是1931年法国雪铁龙公司为“东方之旅3号任务”亚洲探险活动而特制的。这款车型为P 19 b的雪铁龙履带车是公司老板安德烈·雪铁龙所秉持的“汽车是人类进行探索发现的理想工具”的信念的明证,亦可以是国家间文化相互往来的首选方式。因此,继1922年穿越撒哈拉沙漠以及1924年的“非洲之旅”获得成功后,安德烈·雪铁龙希望探索更遥远的大陆,他的目标是亚洲。

  据马瑞青介绍, 1931年初,两个雪铁龙车队的40名队员,从两个方向踏上了他们的穿越中亚之旅。当年4月4日,“帕米尔车队”正式从贝鲁特出发,沿大马士革、巴格达、德黑兰、赫拉特、坎大哈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4月6日, “中国车队”从天津启程。1931年10月8日,两队人马在新疆喀什附近的阿克苏会师,经蒙古向北京进发。1932年2月12日,经过1 . 2万公里和13个月的艰苦跋涉,“帕米尔车队”于“东方之旅”的第315天抵达北京;在当时的这支车队中,有14辆这样的履带车。这次探险途经多个古代丝绸之路国家,不仅记录了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也展现了一种开放与包容并存的文化精神。

  一个展馆,浓缩了古老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法国文化共鸣、文化共生、文明共汇的故事,也启迪人们在新的历史时代不断交流与合作、继承与创新。而今,丝绸之路为经济交流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新的前景,也为两国未来的合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利用新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再发现、尊重环保型的城市与乡村发展、艺术家之间持续的交流…… “这种历史的关联性对于我们的后代是充满生机和意义深远的;我们希望在一个相互联通、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将其发扬光大。因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寻根觅源对每一个人而言,都与文明对话紧密相连,而文明对话作为和平与和谐的载体,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 ”顾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