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和中国在音乐里相遇
栏目:特别报道
作者:刘晰  来源:中国艺术报

  G20文艺演出音乐组年轻成员为《最忆是杭州》乐曲改编付出心血、收获成功,令人感叹——

让世界和中国在音乐里相遇

  9月4日,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开幕。当晚,展现江南风情、彰显中国气派、弘扬世界大同的《最忆是杭州》大型水上情景交响音乐会举行,不仅惊艳了参会的各国领导人,更通过全球直播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

  “选择用交响乐这个典雅的世界语言,目的在于向世人展现东方卓越艺术文化的同时,传达中国追求世界共融发展的诚意与决心。此次选曲,我们坚持非经典不用,改编的难度很大,音乐组筹备了一年多,最后的定稿非常好,大家都很满意。 ”对于这场国内首个在户外水上舞台举办的大型室外实景交响音乐会,音乐总监、国家交响乐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关峡如是说。

  的确,不仅普通观众对音乐会赞赏有加,许多业内专家也为音乐会的曲目编配频频点赞。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笔者联系到此次G 20文艺演出音乐组时才发现,小组成员多是80后、 90后,平均年龄才30岁左右。

  青年作曲家杨帆表示:“对比近年来其他大型演出,小组成员的确相对‘年轻化’ ,但大家都已拥有一定数量的成熟作品和相关工作经验。G 20文艺演出的定位是情景交响音乐会,创意大多由音乐入手策划而来,最早跟随导演组进入创意阶段的主创人员只有三人,后来每一位成员都是依照不同的音乐风格,取各自之长,有针对性地遴选进组的。我们选取了3套音乐会曲目,报给导演组和外交部相关领导,除创作改编作品,还制作音乐小样供导演组审听和修改,在京杭两地从节目内容到展现形式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这个版本。 ”

  当晚的音乐会全程50分钟共9首曲目,既有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曲,也有享誉全球的《天鹅湖》等经典乐章,展现了音乐组对“经典作品”创新与传承的追求。 《春江花月夜》开篇便惊艳,一把琵琶奏响“中国第一声”引入全曲,被认为是全场“中国基调”的完美预示,而和《采茶舞曲》的无缝衔接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改编此曲的作曲家孟可和吕埕平谈起创作经过滔滔不绝:“这次我们所负责的曲目中,改编难度最大的就是由周大风作曲的这首《采茶舞曲》 。原曲是一首浙江传统民歌,曲调婉转优美,节奏轻快,但导演希望让《春江花月夜》无缝衔接到《采茶舞曲》 ,并配上300名演员进行环湖表演。‘采茶’原曲速率较快,氛围活泼,与‘春江’气质差异较大,针对‘采茶’的特性,我们采取了移植《Bolero》固定节奏型的手法,同时在三遍循环的旋律中,以配器的手段增加色彩对比,为整曲增添一些仪式感,给现场的环湖行走表演一个合适的节奏,也使同‘春江’的衔接更为恰当。在曲末时二者结合, 《采茶舞曲》被拉伸开,与《春江花月夜》旋律不停交织交换,推到高潮结束。 ”

  如果说“春江”与“采茶”偏向的是民族音乐的创新,那么《高山流水》则是中外文化融合、传承与发展的代表。古琴蕴含着中华自古“天地人”合一的处世哲学,与中国大鼓一起代表着中国音乐文化,大提琴和交响乐队展现的是西方的“独奏与协奏”艺术,与中国乐器的组合恰好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及互助。而加入的童声演唱《诗经·小雅·鹿鸣》则是对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最好表达。

  青年作曲家王喆说:“ 《高山流水》原本就是古琴曲,所以古琴是一定要的,改编时其他乐器的运用就都围绕古琴来考量。古琴的声音安静悠远,从发音原理上来讲属于弹拨乐器,声音是点状的,大提琴的音色优美抒情,从发音上来讲属于拉弦乐器,声音是线状的。这两个乐器,点和线的配合,使得音乐相得益彰,两个乐器的特点能够充分表现出来。中国鼓作为古琴的辅助,丰富了乐曲的音色,增加了古琴的表现力,又特别贴合太极的表演形式,再加上交响乐队,全曲大气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音乐感染力就都表现完整了。 ”

  整场音乐会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对中国时代经典的改编也令人称道。 《茉莉花》被普契尼写进歌剧《图兰朵》传颂世界,成为两地人民的友谊象征。孟可从这样的历史背景出发,为《茉莉花》增添一段西化的旋律作为铺垫,在更迭变换的和声推进下,让熟悉的旋律千呼万唤始出来。

  杨帆认为,通过和声的替换与律动的改变,来模糊听众对经典作品惯有的认知是改编成功的重要方式。比如在改编编配《我和我的祖国》时,他安排作品的前半部分偏重纯粹的童声,乐队比较淡,后面廖昌永的演唱则与乐队共同形成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律动。在交响化的语言之上,主题性的动机贯穿全曲,在一些关键位置做一些新颖的和声替换,这样既保证整体风格的统一,又让人不觉雷同过去。

  同样是改编经典,面对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 ,青年作曲家黄凯然绝对称得上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原本改编西方经典就意味着冒险,而这曲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还是他自己提议的。谈及经过,黄凯然坦言:“最开始为钢琴改编的是中国经典作品《彩云追月》 ,但因种种原因最后未能如约呈现。而大家都希望保留钢琴协奏曲这样一个表演形式,并最大限度展现月色的美,所以我就提议用德彪西的《月光》 。在编配的过程中,我尽力模仿德彪西的交响语汇来编配乐队,同时结合钢琴独奏原曲的意境,突出体现西湖月色朦胧恬静的氛围。正如大家看到的画面,西湖月夜下的倒影无疑是最美的,而在音乐中竖琴与独奏钢琴的呼应也正如水中摇曳的倒影般形影相随。钢琴家吴牧野对钢琴声部的即兴改编也使得作品在技术难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

  音乐会后,网上除了好评,还出现了不少段子,有一则便是暗指演出曲目中故意设计对应德、法、俄、美四大国,各有一曲平分秋色。笔者为此求证音乐组,音乐统筹杨帆直言:“真的是单纯从音乐作品角度考虑权衡的结果。当音乐作品和表现形式进行严格的捆绑和‘一体化’后,就形成了很难加以替换的东西了。从整体的编排上可以看出,有民乐器,有交响乐团,有西方独奏乐器,有混声合唱和童声合唱。这种整体演出是一个宏观的考量,作品是一方面,但前后的关系,抑扬顿挫的结构关系也让音乐组和导演组在取舍的过程中相当慎重。当然最后呈现的这些作品也足以代表音乐宝库中的经典。 ”

  另一位音乐统筹黄凯然也解释到:“我们有至少3套音乐会方案,曲目备选资料中还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外经典作品,例如我改编的钢琴协奏曲《彩云追月》和杨帆改编的混声、童声无伴奏合唱《彩云追月》皆因表现形式的原因未能如约呈现; 《梅花三弄》则因《高山流水》的呈现无缘这个舞台;而外国的经典作品例如《沃尔塔瓦河》 《今夜无人入睡》大多因为时长有限而作品篇幅较长,或是表演形式不足以呈现音乐作品而最终作罢。所以,曲目的选择真的不是网友想的那样。而且,我们不仅做了这个室外版,其实还做了一个室内版音乐会作为预备方案。 ”

  作曲家郑阳提起做两个版本的音乐会,尤为感慨:“我负责的《美丽的爱情传说》这个作品先后修改变化,最终有16个版本之多。其中就有很多是因为室外版与室内版的不同要求,室内版使用的是完整版的音乐,在越剧进入之前拥有一个较长的前奏进行铺垫,而室外版则是直接快速引入越剧演唱。不同方案都是为了协调整体的效果。再加上越剧部分的风格、舞蹈部分的变化、整体效果设计的变动,以及很多细节方面的微变化等,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改动,都会牵扯到音乐总谱的重新整合与设计。 ”

  音乐会后,面对褒奖,这群青年作曲家腼腆地回应:“感谢大家的认可,但事实上,从我们把作品改编完成的那一刻起,所有的呈现就都要仰仗于指挥家、乐团、合唱团以及各位老师的二度创作。如果说这九首音乐给大家留下的记忆是美好的,那么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指挥李心草精湛的技艺和诸位演奏家、歌唱家高超的艺术水平。 ”

  关峡在音乐会后也感叹:“接受这个任务到现在,一年多,七位作曲家孟可、吴军、杨帆、王喆、黄凯然、郑阳、吕埕平,付出了无数心血。音乐会的圆满成功,揭示的是中国当下的文化实力,我们的改编创作、灯光舞美、舞台艺术,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我为这群孩子感到骄傲! ”